总第 668 期
【作 者】
孙建华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郑州 450002)
【摘 要】
【摘要】 本文拟结合目前高端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研究探讨高端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外培养经验,提出优化创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会计硕士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自2003年12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至 2011 年末,我国已有 105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获得会计专业硕士授予权。会计硕士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调整优化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加快培养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建设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会计硕士招生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体现市场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本文所称高端会计人才,主要指高级会计师、CFO(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师或总会计师)、高级财务会计师、管理咨询师、投资咨询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从业人员。本文拟基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视角,探讨我国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基于市场需求构建高端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跨国投融资及并购日益频繁,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增强,会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的热点领域之一。笔者参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教育报告框架》关于职业能力的解释,对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框架划分为知识结构、能力构成、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如右图所示。
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的交会融合日益显著,并促进各学科的横向及纵深发展,对高端会计人才的知识面就提出了既要“专”又要“通”的客观要求。“通”主要是指高端会计人才进行专业学习、未来履行职业职责必须具备的基础背景及相关知识,“专”则体现高端会计人才的核心专业知识。能力构成应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基本能力是发挥专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专业能力则是解决专业问题时对专业知识精准运用的效率、效果的体现。职业价值观是高端会计人才在履职过程中应该信守的价值观、信念和原则。
二、目前国内MPAcc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 培养方向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国务院学位办对培养方向没有也不可能统一设置,各培养单位的方向设置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各培养单位虽然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方向,但部分学校的方向设置不很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端会计人才的市场需要;二是由于师资有限,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不同方向对应的课程池,或者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导致不同方向设置形同虚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2. 课程配置不完善。各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实践还存在不尽合理之处,表现在:①目前我国对MPAcc所应具备的背景知识没有硬性规定,导致一些学生尤其是跨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影响了培养质量;②目前课程体系按照核心课、方向课、任选课分类方法也不科学,线条过粗,方向课、任选课界限不是很清晰;③各培养单位课程设置体现不出方向特色,专业方向课及综合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开设比例不足。
3. 培养方式观念滞后。国内MPAcc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方式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表现在:①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忽略,还没有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对案例的讲授以及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与国外存在差距(宋建波、荆新和王化成,2012);②会计硕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授课模式,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高强度、大信息量的课堂授课,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能力培养环节,忽视实务方面的训练;③第二课堂没有充分开展,有实践经验的实务专家、企业家的授课不系统、形式化,与理论学习不对接;④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的效果不理想,校外导师选聘没有严格标准,个别学校存在随意性,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加论文指导工作,时间、精力没有保证,被聘导师多是荣誉性的,其自身也缺乏工作动力;⑤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各培养单位普遍缺乏固定的、深度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且实习时间短,实习实践达不到应有效果。
另外,各培养单位还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
三、MPAcc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这就需要各培养单位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更好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的目标。
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于1948年设立了会计硕士项目。该项目定位于培养学生高超的会计技术和职业技巧,以便为其在商界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的专业会计硕士项目强调为学生在高速变化的商务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的业绩表现做好准备,并且强调培养具有全球视角、高度责任感和未来领导能力的人才(曲晓辉,2003)。国内方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面向会计职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概括起来讲,国内外对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都明显区别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这部分人才既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全面的职业素养,并具备全球化及战略视野,能够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商业环境,不断引领企业、乃至行业在日益加剧的国内外竞争中取得成功。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应始终围绕基于满足高端人才职场需求的培养目标进行选择和配置。
2. 突出培养方向特色。正确设置培养方向,是办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环节。关于培养方向的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指出: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其办学优势和社会需求设置培养方向,并根据培养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制定具体培养方案。从国外(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看,职业会计硕士(MPA)项目常见的培养方向是按照业务领域设置的,主要有财务报告与鉴证方向、管理会计与控制方向、税收方向、国际会计与理财方向(曲晓辉,2004)。
就目前国内会计硕士(MPAcc)培养方向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看,各培养单位的设置的专业培养方向各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按照未来的就业职位设置,如清华大学分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事务所高层从业人员;上海交通大学分为CFO(首席财务官)方向、M&A(并购专家)方向、CRO(首席风险官)方向、CPA(CPA合伙人)方向;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分为CFO和CPA方向。第二类是按照学科分类设置:如中央财经大学分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方向;上海财经大学分为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方向;南开大学分为企业会计与财务方向、审计与管理咨询方向、证券分析与价值评估、法务会计方向。第三类是综合就业职位及学科分类设置:如复旦大学分为CFO、CPA、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方向;重庆大学分为CFO、国际会计方向。
培养方向的设置是反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培养单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决定着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与不同岗位的高端会计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培养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特色、社会需求等因素设定相应的培养方向,以突出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点。
笔者认为,就上述三类培养方向的设置来看,按照未来的就业职位设置培养方向较为科学合理,原因是这样设置培养方向可以按照行业职位需要来安排配置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完成高端会计人才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岗位需求更具有适应性,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为密切。培养方向确定后,要配置有鲜明特色的方向课程或课程池,课程池的课程可以分为方向必修课、方向选修课二类,真正培养出不同方向的高端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
3. 动态调整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能力最关键的部分,MPAcc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面向实务需要,既要培养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坚持“通”和“专”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9]23号文件规定,各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本单位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单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核心课包括8门,共22学分,要求必须修读;方向课共16门,共32学分,要求必须修满6学分;任选课和实践课各要求修满6学分。纵观国内MPAcc各培养单位的课程,基本按上述框架设置,只是分类、叫法稍有不同。
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笔者认为,结合国外培养经验及国内实践,我国MPAcc课程设置适合采取“1+4”模式,如下表所示:
所谓“1”是指设置一个背景知识要求,背景知识是指进行MPAcc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通过相应课程考试或在MPAcc学习期间自修相关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方可准予毕业,取得MPAcc毕业文凭。
所谓“4”是指MPAcc的四类课程设置,这四类课程为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和实习课,其中基础课是指攻读本专业学位必备的知识,是需要在背景知识基础上深化学习的课程;核心课主要参照国务院学位办2009年发布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会计硕士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方向课以《会计硕士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方向课程为基础,分别按照注册会计师(CPA)、财务总监(CFO)、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池”,每个方向的“课程池”内的课程应分为方向必修课、方向选修课两类,借此规划并提升每个培养方向的特色和质量。实习课主要是学生要深入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实习实践,并撰写实习报告,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实习,时间上可以分散,也可以集中,但累计实习时间最好不要短于6个月。MPAcc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进行适时动态调整,以市场为导向。
4. 改革创新培养方式。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MPAcc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外各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务和沟通能力,都会为专业会计硕士项目学生提供实习、研讨或独立研究的机会,主要采用案例教学。
鉴于目前MPAcc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精选最新的资本市场案例,以增加趣味性,在课堂上采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撰写分析报告,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如内部控制、治理结构、资本运作等,可以聘请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务精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业务人员、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基金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等担任部分课时的讲授,增加学生对实务的深刻理解;③建立足以保证研究生、青年教师完成各类实习、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高科技企业、著名咨询公司等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双赢合作,比如与事务所的合作,学校定期安排MPAcc学生(尤其是CPA方向的学生)去事务所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参与其项目审计、管理咨询等业务,并向其输送优秀毕业生。事务所定期派遣资深业务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讲座,讲授经典案例及实务操作,双方还可以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研究课题开展合作。
5. 构建高效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保证MPAcc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MPAcc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MPAcc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质量认证与评价体系有助于各培养单位提高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认证与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要素。评价主体可以是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价对象为会计硕士各培养单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MPAcc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毕业论文优秀率、就业率、工作业绩、社会认可度等,以及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课程与方向设置、实践实习要求、教学案例开发等;评价方法既要有定性评价方法,也要有量化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以分为获得认证、未获得认证两种,未获得认证者,可适当限制招生数量,并在自身条件成熟时继续申请认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会计研究,2004;6
2. 宋建波,荆新,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会计研究,2012;10
3. 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当代财经,2005;11
4. 曲晓辉.美国专业会计硕士教育情况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5. 白华,王玲玲.“4+2+2+1”MPAcc教学质量评估模式推介.财会月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