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667 期
【作 者】
吴尚宗
【作者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 郑州 450052)
【摘 要】
【摘要】笔者对现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附表改革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对于现行利润表,应当将投资损益从经营利润中分离出去,同时反映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以突出公司主业。按照以上思路,笔者重新设计了间接法下的现金流量表附表。
【关键词】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附表
一、将投资损益从经营利润中分离出去
现行利润表把投资损益纳入经营利润之中,造成以下弊端:①投资损益是企业投资的成果,不是生产经营成果,把它计入经营利润,使经营利润失真。②对工商企业来说,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属于经常性收益;而投资收益受股市波动影响很大,牛市时能得到暴利,熊市时亏损严重,风险很大,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把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收益混在一起,容易给投资者以误导。财务分析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区分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计算各自的比重。如果一个企业收益中非经常性收益比重过大,风险很大,不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适宜长期投资。③经营利润计算不准,以它为基础计算的一些经济指标(如营业成本利润率)也不准确,给绩效评估带来困难。④利润表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当是对应的,投资收益在利润表上属于经营活动得到的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上却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二者是矛盾的,也给从利润推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加了难度。
据报道,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在证券市场上炒股有愈演愈烈之势。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中有995家有证券投资行为,占比近四成。中石油证券投资资金高达308亿元。紧跟其后的是雅戈尔,持有证券个数多达22只。哈投股份去年的净利润为2.8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就有2.65亿元,占公司业绩的大半壁江山。但并非都能赚钱,雅戈尔过去曾在股市上尝到了甜头,乐不思蜀,但2012年投资板块浮亏2.3亿元。金陵药业2012年在股市上买卖了170多只股票,但全年却亏损了318.3万元。集中精力发展实体经济才是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之道,炒股并非长久之计。(综合2013年3月29日《证券日报》、2013年5月9日《河南商报》的相关资料数据)还有不少制造业的企业去炒房地产,雅戈尔、红豆股份、黑牡丹等都进军房地产。这样下去会导致制造业的空心化和房地产的泡沫化,很是危险。
既然投资损益属于非经常性收益,那就应把它从营业利润中剥离出来,和同样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营业外收支放在一起。这样,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区分得清清楚楚,上述弊端就可以消失。同时,也为从营业利润推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提供了方便。需要进行同样剥离的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利润表应当反映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财务分析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企业主营业务是否突出、是否可持续发展。有的企业集团盲目追求多元化、跨行业经营,主攻方向不明确,各行业都没有优质名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到头来反而把主营业务也拖垮了。进行这样的分析需要计算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但是从现行利润表上看不到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无法进行这样的计算和分析。
三、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附表)的调整建议
现在的间接法(由净利润调节计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从理论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净利润不都是经营活动带来的,还包括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的影响。应当由营业利润调整计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如果接受笔者建议,将投资损益从营业利润中剥离出去,就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将营业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这一步不必调整投资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
第二步,将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调整为“净利润的现金含量”。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中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的不产生现金流量的金额剔出,得到的就是“净利润的现金含量”。或者说,营业现金净流量加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的净现金流量,就是净利润的现金含量。现在把这个金额叫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不对的,因为它还包括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和所得税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实际上是所有净利润的净现金含量,而不仅仅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现将以上两步调整列表如下:
在现行的财务分析中,有人就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净利润”叫作“每百元净利润的现金含量”,用它来衡量净利润的质量。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净利润的现金含量,不仅包括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还包括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的净现金流量。用上表中的“净利润的现金含量”除以净利润才是真正的“每百元净利润的现金含量”。
经过以上改革,还可以增添一项衡量营业利润质量的指标:营业利润含金量=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一般地说,这个指标越大,说明营业利润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营业利润质量越差。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 谢德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填报问题思考.财会月刊,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