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 21 期
总第 625 期
财会月刊(下)
研究借鉴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之演变

作  者
章 琳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杭州 310002)

摘  要

      【摘要】2008年以来,IASB和FASB致力于探讨统一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直至2011年5月提出并讨论至今的三组别法,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修订经历了从无组别到两组别再到三组别的重要变迁。本文将对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修订进行持续追踪,对预期损失模型和实际损失模型进行对比,对三组别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运用减值模型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具减值   预期损失模型   三组别法

一、IASB和FASB在金融资产减值处理上的趋同
2008 年 4月,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缓解顺周期效应的举措之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要求 IASB 在 2009 年年底前改进并简化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2009年11月5日,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以回应社会各界对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太少、时间太晚”的批评。征求意见稿建议金融工具减值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贷款人按照扣除了预期信用损失后的金额确认利息收入,以弥补IAS39中递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损失的缺陷。但是,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就由于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原因遭到了很多反对。且IASB和FASB在对未来预期损失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存在着重大的差异:IASB坚持损益表观,即在预计存续期间内按比例计提预期损失准备,而FASB持资产负债表观,即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充足的预期损失,这与趋同这一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