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 35 期
总第 603 期
财会月刊(中)
理论与探索
复式记账逻辑的历史探讨

作  者
王春山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大连 116025)

摘  要

      【摘要】关于复式记账的逻辑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大多数文献都是在分析复式记账法完全成熟后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鉴于复式记账体系成立之初的会计业务及其处理相对简单、单纯,更容易去伪存真,本文尝试对照复式记账体系形成及成立初期的会计记录来分析找出会计的对象、账户的客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复式记账的基本逻辑。
  【关键词】复式记账   会计对象   账户客体   价值运动

     一、引言
      在我国关于应该采用哪一种复式记账符号曾经有过大量的研究,而对复式记账的逻辑即对会计分录必须遵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理由研究得较少。在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复式记账的逻辑问题一直是会计学者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处于企业支配下的财产的增减变化可以从权益的角度来反映其价值形态,在这里,权益和价值是相等的,故对财产的增减变化都需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录。又因借方和贷方是用来表示价值形态与权益之间平衡关系的符号,并以借方表示价值形态的增加和权益的减少,以贷方表示权益的增加和价值形态的减少,所以无论企业的财产是增加还是减少,其账户记录必然是有借有贷、借贷相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可以概括为商品与货币(不仅指纸币和硬币,还包括债权与债务)的交换行为,具体可以概括为生产手段的购买过程和产品的销售过程。当商品与货币一方流入企业,另一方必然流出企业,并且是等价交换,因此对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以相同金额在表示商品与货币的两类账户上同时进行记录,账户的借方表示商品或货币流入企业,贷方表示商品或货币流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