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 07 期
总第 445 期
财会月刊(综合)
借鉴与参考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商业银行的运用

作  者
左志刚(博士) 谢 芳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五邑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江门 529020

摘  要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评级(IRB)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本文通过对相关模型原理、特征、优缺点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环境进行分析,认为大银行应当优先考虑选择未来值模型(MtF),而中小银行可考虑选择精算模型(CreditRisk+)。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评级法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运用

  2006年年末,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按承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中外资银行进入全面“短兵相接”的竞争时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风险管理能力。2005年年末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银行界人士普遍认为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和适应金融发展的趋势,我国银行业需要大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未来五到十年,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就是建设内部评级体系,预计大型商业银行在2010年前后将实施内部评级初级法。
  要建设内部评级体系,必须运用合适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因为该模型是当今发达国家银行业应用于信用风险控制的一种新技术,它是检验金融企业防范风险能力的有效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的今天,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运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