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33期)
财经论坛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教育投入经济影响及对策——对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建模分析

作  者
刘凤娟1,2(副教授),司言武3(教授)

作者单位
1.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53;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3.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

     【摘要】选取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两个时间段全国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别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下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1个省级区域中,宁夏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排名最高,吉林和内蒙古的排名也比较高,辽宁、贵州的排名上升很快,山东和江苏的排名下降很快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和不同层次的学校资金分配结构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经费使用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平台不够或者政策不到位、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不足等。
【关键词】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面板数据;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33-0103-11一、引言
教育能够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后备人才,其在各地区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国外政府通过教育拨款改善公民素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等,最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如美国联邦政府拨付了45%的教育经费给西南部不发达地区,该国州政府将每年财政支出的85%作为教育投入以便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其他很多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对于教育投入的比例都很高。
国外学者对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Colombier(2011)分析了瑞士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发现教育等能够促进经济增长。Chandra(2010)分析了印度1951 ~ 2009年的数据,发现该国的教育支出会滞后影响经济增长。Tamang(2011)分析了印度1980 ~ 2008年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Idrees和Siddiqi(2013)分析了主要发达国G7和7个不发达国家1990 ~ 2006年的面板数据,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这也验证了发展中国家的“追赶效应”。他们还发现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新技术的研发。Urhie(2014)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尼日利亚1970 ~ 2010年的数据,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正面影响,且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Mallick等(2016)分析了14个亚洲国家1973 ~ 2012年教育支出与GDP的平衡面板数据,结果显示教育支出对14个主要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建议提升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份额,提高各种初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水平,以便为长期经济发展提供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源。
我国政府也高度关注教育公共支出,并且正在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教育财政投入占比从1990年的2.3%上升到2012年的4%,再上升到2014年的4.15%。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也做了不少研究。刘振彪和郑颖(2008)利用1980 ~ 2005年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发现中国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长期表现为正,提出应进一步增加政府教育支出,并通过改进投资结构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刘新荣和占玲芳(2013)采用1997 ~ 2010年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财政投入及其结构对相应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孟媛等(2012)分析了上海市1978  ~ 2010年度的数据,发现财政教育投资对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并提出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教育结构以及自主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高层次人才等对策建议。
肖碧云(2016)分析了福建省1990 ~ 2014年财政教育支出和GDP的数据,发现该省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3652,提出了财政向教育倾斜并提高资金效率等政策建议。郭昱(2014)对京津冀1998 ~ 2013年财政教育支出和GDP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这3个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对相应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效应,不过天津、北京的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略大于河北。陈盼(2009)利用VAR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江西省1981 ~ 2006年间财政教育支出和GDP的数据,认为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支出效益,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熊名奇和颜汉军(2014)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广东省1978 ~ 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和GDP的数据,发现两者的关系不显著。为了强化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他们提出该省应在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分层分级的教育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完善其考评制度和经费的监管机制等。谢玲霞(2014)分析了浙江省2002 ~ 2011年的数据,发现该省的教育财政支出尤其是初中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较大,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小于前者,并提出应调整初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奖学金及助学金的覆盖范围等,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一)多元回归模型的确定
1. 数据选取。由于国家财政投入的统计数据口径发生了几次变化,所以选择2007 ~ 2014年的数据分析这些指标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31个地区GDP和财政支出项目如教育(ledu)、科技(lsat)、文化体育与传媒(lcpem)、社会保障和就业(lsse)、医疗卫生(lmhc)、环境保护(lep)、农林水事务(lafwc)、交通运输(ltran)、人均财政支出(lepc)、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liad)等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面板数据取对数后进行分析,发现lngdp、lnledu、lnlsat、lnlcpem、lnlsse和lnliad属于同阶单整序列平稳,所以本文研究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投入等变量的经济增长弹性或者变量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问题。
2. 模型设计。首先判断是否需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经过Hausman检验,发现统计量值为167.55,而P值为0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不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为了分析各个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效果,需要建立相关模型。主要模型为三类,即:

 

     
现假定:
H1:b1=b2=…=bN
H2:a1=a2=…=aN;b1=b2=…=bN
如果接受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如果拒绝H2,则需检验H1。如果接受H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下面分析计算F统计量所需要的数据。
首先分析变系数模型,获得计算F统计量的S1值为:S1=0.103099,N=31,K=5,T=8。其次分析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获得计算F统计量所需的S2值:S2=0.617645。再次分析混合不变参数模型,获得计算F统计量所需的S3值:S3=20.14505。最后得到:F1=2.062862,F2=66.95835。
在给定1%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
F5%(150,62)=1.690206;F5%(180,62)=1.673963
由于F2大于1.673963,所以拒绝H2;而F1也大于1.690206,所以拒绝H1。因此需要采取变系数模型。另外,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出的结果同样如此。
在进行变系数模型分析前,需要注意lngdp与lnledu、lnlsat、lnlcpem、lnlsse和lnliad之间的OLS回归关系。设定模型为:
lngdp=c(1)+c(2)×lnlsat+c(3)×lnlcpem+c(4)×lnlsse+c(5)×lnliad+c(6)×lnledu
得到的OLS回归模型为:
lngdp=3.2028+0.4439lnlsat-0.5073lnlcpem+0.2289lnlsse+0.1034lnliad+0.8473lnledu
该模型说明,2007 ~ 2014年期间全国31个省级区域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总体每增加1%,经济就会增长0.85%;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经济就会增长0.44%;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经济就会下降0.51%;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经济就会增长0.23%;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经济就会增长0.1%。也就是说,纵观31个省级区域2007 ~ 2014年选定指标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除了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财政投入会给总体经济带来负向影响,其他都是正向的影响,且在这几个指标中,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大。
(二)一元回归确定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新会计制度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为了避免分析的数据统计口径前后不一致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本文的教育数据选自全国31个省级地区1998 ~ 2014年的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数据。另外考虑到一般公共支出的统计口径变化了几次,前后数据没有可比性,所以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时,仅考虑2007 ~ 2014年的数据。经分析,lnledu和lngdp为同阶协整关系。经过Hausman检验,发现一元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的Hausman检验的统计量为95.09,P值为0,所以拒绝原假设,不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为了分析各个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需要建立相关模型,这与多元回归模型中涉及的确定S1、S2和S3的过程和计算F统计量值的方法一样。经过模型分析得到:S1=2.846862,S2=4.814554,S3=109.9202,N=31,K=1,T=17。将它们代入计算F1、F2的公式中,得到:F1=10.71328,F2=291.4853。
在给定1%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
F5%(30,465)=1.738264;F5%(60,465)=1.520763
由于F2大于1.738264,所以拒绝H2;而F1也大于1.520763,所以拒绝H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需要采取变系数模型。
在进行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析前,需要注意lngdp与lnledu之间的OLS回归关系。设定模型为:
lngdp=c(1)+c(2)×lnledu
得到的OLS回归模型为:
lngdp=3.891+0.945lnledu
该模型说明,总体而言,1998 ~ 2014年期间,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经济就会增长0.95%。
(三)基于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各区域地方政府教育投资的经济影响及问题分析
当指定教育财政投入作为可变变量,假定其他因素的地方政府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相同时,分别分析其作为多元回归和一元回归变量时得到的1998 ~ 2014年、2007 ~ 2014年期间各个区域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财政投入占相应区域GDP的平均比重,以及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中,31个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相应地区的经济影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宁夏→吉林→辽宁→贵州→内蒙古→湖南→陕西→甘肃→重庆→福建→黑龙江→湖北→广西→西藏→云南→新疆→天津→安徽→青海→四川→上海→北京→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广东→江苏→海南→江西→山东。
在以政府2007 ~ 2014年教育财政投入作为唯一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结果中,31个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相应地区的经济影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宁夏→贵州→内蒙古→辽宁→吉林→甘肃→湖北→广西→陕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西藏→黑龙江→重庆→北京→四川→新疆→天津→云南→山西→河北→海南→江西→山东→河南→青海→广东→上海。
在以各地方政府1998 ~ 2014年教育财政投入作为唯一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结果中,31个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相应地区的经济影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内蒙古→宁夏→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福建→山西→山东→辽宁→广西→浙江→云南→贵州→湖北→重庆→湖南→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青海→四川→西藏→甘肃→新疆→黑龙江→海南。
结合表中的结果,对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这7个区域所辖省级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东北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东北地区辽宁省和吉林省的教育财政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全国来说还不错。其中,吉林省在2007 ~ 2014年和1998 ~ 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处于中下游位置(第18位和16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的倒数第10位,这说明教育财政拨款发挥的边际效益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以教育财政投入作为多元回归唯一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2007 ~ 2014年吉林省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处于第2位,作为一元回归的唯一可变变量时与1998 ~ 2014年期间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都处于全国第5位,其中吉林省的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提高了4个名次,不过吉林省的平均经济增速仅处于中等位置。数据分析结果说明吉林省在教育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做得比较好,将其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拉到了中等水平,但是还存在由于所辖各县市教育投入意愿不同导致教育支出减少、教育公共服务不均衡、资金效率不高以及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辽宁省不管是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还是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都处于全国倒数第5位。但是在以教育财政投入作为多元回归和一元回归唯一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辽宁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处于全国第3位和第4位。分析1998 ~ 2014年的面板数据可以看出,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处于全国中等偏上的位置(第13位)。不过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速较快,上升了7位。间接说明辽宁省的其他因素带动的经济效果并不是太好,这就导致虽然教育支出不太高,但是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却相对较高。
黑龙江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处于中等稍微偏下的位置,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倒数第9位,但是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2007 ~ 2014年期间分别为第11位和第16位,在1998 ~ 2014年期间为全国倒数第2位,说明黑龙江省在2007年以前的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很低,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教育财政拨款分配不均等。2007年以后教育财政投入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以及结构不合理等。
2.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西北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西北地区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受教育的影响最大,这主要与宁夏的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有较大关系,不论是1998 ~ 2014年期间还是2007 ~ 2014年期间,其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都位于全国第7位,并且在2007年达到最高,为5.15%,然后逐年下降,截止到2014年,下降到4.46%。总体而言,宁夏的经济和教育支出平均增速已经放缓。但是,宁夏由于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使得职业技能得到提升,进而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宁夏的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14.62%,位于全国倒数第7,说明宁夏的教育投入相对其他领域的财政投入所带来的边际经济效应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也反映了追赶效应问题。为了促进后续经济发展,宁夏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2)陕西省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在全国来说也比较高,但是该省财政支出和GDP的平均增速排名都有所下降。作为一元回归中的唯一解释变量,虽然该省GDP平均增速从1998 ~ 2014年的第1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4位,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从第4位下降到12位,但这两个时间段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是相同的,都为第9位,稍低于作为多元回归唯一可变变量回归结果中的第7位。说明陕西省的其他因素影响到了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但影响较小,这与陕西省在2007 ~ 2014年和1998 ~ 2014年两个时间段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及2007 ~ 2014年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全国排名都为第9名有关。同时该省的教育政策、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比较稳定,相应的投入带来了相应的产出。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前期的效果较为明显,因此陕西省需要为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3)甘肃省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从1998 ~ 2014年的全国倒数第4位上升到2007 ~ 2014年的全国第6位,多元回归结果中则上升至第8位,甘肃省教育投入的边际经济效益从低到高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因为甘肃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在2007 ~ 2014年和1998 ~ 2014年两个时间段都为全国第4位,且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最高为2013年的5.96%,次高为2014年的5.87%,但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仅处于全国第15位,2007年以来逐年下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在全国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教育财政投入经济效应排名靠后。另外,甘肃省的GDP平均增速在这两个时间段的排名变化较小,在1998 ~ 2002年之间的平均增速较小,而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有所下降,导致该省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上升,或者说甘肃省其他领域财政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了,而实质上甘肃省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较小,这说明虽然该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级教育如学前、义务、职业、高等教育等的拨款制度,实现了学前、义务和职业等免费教育,但由于实施时间比较短,所带动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也间接反映了甘肃省教育财政投入的资金运用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4)数据显示青海省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较低,青海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比较高,处于全国第3位,其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倒数第2位,但由于单因素回归结果中的排名低于多因素回归结果中的排名,所以青海省的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于其他因素财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另外,青海省的GDP平均增速和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在全国排名都比较高,分别在第6位和第1位,说明青海省的教育财政资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边际效益较低,教育资源及公共基础设施分配不均,信息化程度也较低,分散居住及地域偏远导致的学校布局零散以及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较严重。
(5)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处于全国的第6位、第5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第12位。2007 ~ 2014年的GDP平均增速从1998 ~ 2014年的第15位下降到第20位,而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则从第7位上升到了第4位。就单因素分析结果来看,2007 ~ 2014年教育财政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从1998 ~ 2014年的全国第29位上升到第20位,考虑其他因素时,该经济增长弹性处于第16位,说明新疆的教育投入比例比较高,而教育投入给该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也较高。新疆的基础比较薄弱,如民族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很难留住等,导致新疆的经济增速出现放缓,2010年最高,但是由于国家资金的大力倾斜,所以其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处于上升的水平。这与王雅楠等(2016)利用回归模型分析新疆1978 ~ 2012年的数据得到的结果相符,虽然短期内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来说,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提升教育投入水平、优化教育资金配置、拓展教育投资渠道以及加快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的发展等措施建议。
3.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西南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西南地区贵州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第2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第8名。多元回归和一元回归结果显示,2007 ~ 2014年期间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处于全国第4位和第2位,1998 ~ 2014年期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果处于全国第17位。该省GDP平均增速从1998 ~ 2014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7 ~ 2014年的第3位,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长则从第3位下降到11位, 这说明贵州省2007年以前的教育投入产出存在一定的问题。2007年以后,贵州省优化了教育投入结构,增强了教育科研成果效益的转化,所以与其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相适应。但贵州省其他因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效果,也说明贵州省其他因素对其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2)2007 ~ 2014年和1998 ~ 2014年重庆市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处于全国第17、18位,而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在全国处于倒数第6位,说明重庆市财政支出给予教育方面的资助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较低,但重庆市GDP平均增速从1998 ~ 2014年的第7名上升到2007 ~ 2014年的第2名,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则从第4位下降到第6位,从而使重庆市教育财政投入对该地区带来的经济影响在2007年以后排到了全国第2位,在1998 ~ 2014年期间排到了全国第19位。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对重庆市经济的影响,则重庆市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排到了全国第9位,这些数据说明重庆市在2007年以前的教育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太高,这与以前的教育经费支出较少有很大关系;而在2007年以后,重庆市提高了教育财政经费,同时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入,科研成果逐渐产业化,经济逐渐效益化,且实施了相关的其他教育改革政策,所以单独考虑2007年以后教育财政拨款对该市经济的影响时,就出现了这种在全国排名很靠前的情况。
(3)西藏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变化方向与甘肃省的情况有些类似,2007年以来单因素和多因素下的回归结果都显示其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处于全国中等位置,1998年以来的回归结果则显示其处于全国倒数第5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全国倒数第1,而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则为全国第1,这也说明西藏地区在各个领域的财政拨款力度都比较大,教育财政投入相对最低但平均增速较高,而经济平均增速则下降了几个名次。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说明西藏其他产业发展得并不是太好,是教育带动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另外,这也与西藏地区地域较偏、民族意识较强、教育基础较弱、各层次教育结构失衡以及经费投向不均衡等问题有关。
(4)2007 ~ 2014年云南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的排名稍低于1998 ~ 2014年,为第6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第17位。如果单独考虑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则2007 ~ 2014年排名低于1998 ~ 2014年,分别为第22位和第16位,说明云南省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是下降的。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其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位于全国第15位。2007 ~ 2014年云南省的GDP平均增速相较于1998 ~ 2014年上升了较大幅度,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低于GDP的平均增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下降,这些数据说明云南省的教育财政拨款相对其他领域较低,且云南省的教育投入资金没有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也与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面向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较少或者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关。
(5)四川省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期间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在全国的排名相差不大,从第15名上升到了第14名。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虽然变化不大,但GDP平均增速上升了7位。另外,2007 ~ 2014年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倒数第8位,这就导致了仅考虑教育财政投入对该省的经济影响时,其影响程度从1998 ~ 2014年期间的倒数第6名上升了7位,而在考虑多个因素时,其全国排名为第20位。在2007年以前,资金效率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很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与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该省是人口大省有一定的关系,还与各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差距比较大有关。2007年后,四川省对于教育资金效率的使用有所重视,但是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很缓慢,投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4.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华北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华北地区的内蒙古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期间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全国第19位和第25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全国倒数第3位,说明内蒙古自2007年以来,教育拨款相对其他领域的财政拨款较低。从单考虑教育拨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内蒙古从1998年以来的第1位下降到2007年以来的第3位,考虑多个因素后,又下降到第5位,间接说明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稍低于其他因素的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内蒙古的教育财政投入之所以能够带来这么明显的经济增长,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有很大关系,财政拨款力度加大、能源出售都给该地区的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连续8年第一,平均经济增速从1998 ~ 2014年的倒数第3位上升到2007 ~ 2014年的第1位,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从倒数第1上升到第10位,因此产生了教育财政投入的较高经济增长效应。这与张阳(2015)的分析结果相符,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自治区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因此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等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另外,由于内蒙古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金分配不均衡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还很多,需要从多个方面摆脱这个困境,促进资金的公平使用。
(2)北京市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分别在全国排第14位和第16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排名为第20位。从一元回归结果来看,北京市1998 ~ 2014年期间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全国排第3位,高于自2007年以来的第18位。这说明北京市在1998 ~ 2007年之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教育发展在此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拓宽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等,提高了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自2007年以后,北京市虽然也在不断加强各类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但是全国其他地区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高速发展起来。北京市的教育支出在2012年达到最高,为17.06%,2013年下降到16.32%,2014年为16.4%,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下降了7个名次,而GDP平均增速从前4位下降到后7位,这些都降低了北京市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
(3)天津市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很低,自1998年以来排名都是全国倒数第9位,不过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在全国排第14位。单因素下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从1998 ~ 2014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21位,考虑多个经济因素的影响时,其排名在第17位。GDP平均增速下降了4位,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则上升了3位, 间接说明天津市的经济有所下滑,在1998 ~ 2007年期间,相对全国其他省份,作为直辖市的天津,其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教育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高。由于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偏向轻工业,自1998年以来,有不少企业破产倒闭,经济环境不如以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处于全国的中间位置,但是相对天津市其他领域来说发展稍好些,投入产出比较低,一方面可能与“中等收入陷阱”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教育的创新能力较弱、教育单位可实施的成果比例相对较低、对教育成果方面的财政奖励比例较高有关,当然还与一定的基础应用研究占用的财政资源有关。除此之外,天津市还存在教育投入浪费问题。
(4)1998 ~ 2014年和2007 ~ 2014年河北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在全国排名为第25位和第22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排名为第5位,说明河北省比较重视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然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单因素回归结果下河北省1998年以来排名为第21位,高于2007年以来的第24位以及多因素回归结果下的第25位,说明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因为1998 ~ 2007年河北省经济增长较快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尤其是2012 ~ 2014年期间下降最快,教育投入在有些区间波动较大且在2013年和2014年下降更快。但是不管哪种情况,河北省的GDP平均增速和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都为全国倒数,进一步说明河北省由于地处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间,优质的教育资源被转移较多,需要多方位对其教育及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重构。
(5)山西省的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基本维持在第11、12位,且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在第13位。而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山西省的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从1998年以来的第11位下降到2007年以来的第23位,多因素回归结果亦是如此,说明山西省也比较重视教育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问题导致煤炭资源的兴盛、衰败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增长速度,由此,教育财政投入在2013 ~ 2014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9年、2013年和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很低,使山西省的GDP平均增速下降了14位,而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则仅下降了7位,所以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下降了很多。
5.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华中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其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全国排名为第24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第21名,说明湖北省对于教育的拨款比较谨慎,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较低,2007 ~ 2014年的GDP平均增速比1998 ~ 2014年提高了不少,但教育投入的平均增速只上升了5位。在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单因素回归结果中,湖北省的排名从第18位上升到第7位,即使考虑其他财政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也只排到了第12位。这说明虽然湖北省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比较谨慎,但是教育资源发挥的作用较大,这与湖北省在2006 ~ 2008年、2011 ~ 2012年较高的教育投入有很大关系,且2014年的教育投入增加相对其他省份也较高。此外,湖北省还进行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教育发展项目,创新了制度设计,强化了“三个第一”,构建了“四个优势”,突出了“五个重点”,提升了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加强了60多个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该省的支柱产业相关的优势重点学科建设,通过科研平台打造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该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备攻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存在资金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分配不合理以及各层次各区域资金投向不合理等问题。
(2)湖南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维持在第20 ~ 22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的排名达到了第16位,也就是说湖南省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在全国仅处于中等水平,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高于GDP的平均增速,也说明湖南省已经开始向教育倾斜。单因素回归结果下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从1998 ~ 2014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7 ~ 2014年的第13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又上升到了第6位,主要是在2007 ~ 2008年、2011 ~ 2012年教育财政投入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要高出不少,间接反映出2007年以来,湖南省整体教育素质有所提高,生产与教育的结合也更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逐渐加强,从而使教育产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财政投入给该省带来的经济影响大于其他因素的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但湖南省还需要完善教育投资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不同层次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进一步提升教育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
(3)河南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在全国维持在第19 ~ 20名,但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居于全国第3位,其中2007年的投入最高。河南省教育财政投入平均增速下降了2位,GDP平均增速则下降了5位,主要是因为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新机制和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增加了资金供给。同时河南省加强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应产业的发展,加强了教育投入对不同层次办学的扶持,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但是,由于GDP平均增速下降得相对较快,所以河南省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4)江西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以及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几乎都处于全国的第11、12位,GDP平均增速低于教育财政投入的平均增速,导致江西省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影响较低,处于全国第24、26位,说明江西省的教育支出虽然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但是由于江西省的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教育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也较低,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6.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华东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自2007年以来,上海市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位于第21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全国第28位,而单因素回归结果中,1998 ~ 2014年排在全国第6位,但自2007年以来下降到最后1名,考虑多因素后教育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则排到了第21位。这可能是因为上海市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和金融中心,其经济一直比较发达,人均GDP比较高,所以不管是GDP水平还是教育水平都相对全国大多数省份高出很多,而由于用工成本也很高,上海市目前还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过渡期,其也是较早进入这个阶段的城市。上海市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及经济增长弹性相对全国大多数省份也很低,但就教育投入比例而言,上海市的教育投入带来的经济影响还是相对较大的。
(2)福建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全国排名为第26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排名为第4位,说明相对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福建省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在全国很高,其比较重视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过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福建省排名从1998 ~ 2014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14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教育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时,又回到了第10位,都低于教育投入比例实际增加的名次,间接说明福建省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产出结构、科研能力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及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总体来说,自2007年以来福建省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于其他因素的经济增长效应,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要好,间接说明其他领域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小于教育。
(3)安徽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处于全国第13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则处于第18位。单因素回归结果中,安徽省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从1998 ~ 2014年的第23位上升到全国的第10位,如果考虑多因素,该增长弹性下降到第18位,说明安徽省的教育投入近些年相对有所改善,但要比其他因素弱,在经济增长依赖因素中,相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受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农业开发项目投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稍大。
(4)浙江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排在倒数第4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的排名为全国第2,说明浙江省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2007年以来的教育投入支出比重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很高。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2007 ~ 2014年期间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从1998 ~ 2014年期间的全国第15名上升到第11名,不过在考虑多因素时为第23名,间接说明教育支出虽然相对很高,但是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相对小于其他因素的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5)江苏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皆为第30名,但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为第10名。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江苏省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从1998 ~ 2014年的第8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12名,多因素回归结果下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为全国倒数第4名,这些数据表明江苏省对于教育非常重视,但是产出效应相对其他因素的经济增长弹性较小,也说明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依赖因素中,相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稍大。另外,江苏省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以及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资源共享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6)山东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为全国倒数第1名,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为全国第1名,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从1998 ~ 2014年的第12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27名,考虑多经济因素时,该值则下降为全国倒数第1名。以上数据表明山东省虽然非常重视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投入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较高,但是其经济增速在下滑,间接说明山东省教育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其在教育投入方面还存在结构失衡、城乡分配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经济效益转化较差等问题。
7.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华南地区所辖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排在全国第10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排在第7位,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以来,该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较高。考虑单因素,广西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效应自1998 ~ 2014年的全国排名14位上升到了2007 ~ 2014年的第8位,如果考虑多因素的财政投入,则该效应达到第13位,且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以及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都处于中等偏上或全国前列,说明广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尤其是2007年以来,得益于国家、社会等资金援助,提高了该地区的教育公共基础建设,教育的多层次自助计划也很多,推动了当地企业的生产性需求及百姓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但是还存在多民族居住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通病,这与王结玉(2010)的观点类似,他提出广西在教育财政投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体制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健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存在矛盾、结构不合理以及监督管理不足等。
(2)广东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排在第29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在全国名列前茅,处于第6位,反映了广东省这个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广东省的教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考虑单因素时,其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从1998 ~ 2014年的全国第7位下降到2007 ~ 2014年的第30位,在考虑多因素时,排名也仅上升了3名。侧面反映了1998 ~ 2007年间,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教育增长与北京和天津一样,处于大跃进时代,到了2007年以后趋于稳定,几乎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位置。
(3)海南省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维持在第8位,教育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则处于较低的位置,全国排名为第19位,且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在1998年以来的时间段和2007年以来的时间段分别处于全国倒数第1、倒数第7的位置,多因素回归结果下则处于倒数第3的位置,说明海南省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海南省的交通设施比较差,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对外交流也较少,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较小,这就导致海南省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
三、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教育改革对策建议
根据各个省市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分析可知,目前主要存在城乡或者初中高等院校及其他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及结构不合理、包括师资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在内的软硬件配套不均衡、经费使用及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平台不够或者政策不到位、面向实际应用及政策服务的研究能力不强、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可能性较小、资金利用率较低、研究能力较差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根据各省市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及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战略措施,调整不同层次学校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各级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规划,合理安排教育领域的财政资金,引导并督促各中高等院校重构或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借助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教育平台、科研转化或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国内外或者校企相关人员、企业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对国内外相关课程的认知及对相关知识实际运用的认知。
目前各省市都在推出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措施,如浙江省开展了创新平台、科技攻关、产业提升、创新企业双倍增工程以及特色小镇等,所需的人才主要倾向于与制造业创新、产品或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人才,与信息、生命及材料科学、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工程、互联网、云服务技术或者网络服务、机器人研发、物联网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研发人才,以及上述领域的现代服务人才和特色小镇所需要的各类相关人才,因此浙江省中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侧改革应倾向于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调整,以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备需要。其他省市的供给侧改革包括上述领域的一部分,再加上本省市特色产业,如旅游、商贸、生态农业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的延伸,所以实施的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专业方向与浙江省有部分重合,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设立或完善需求专业,再制定或者调整与本省地方特色相对应的旅游、国际贸易、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养老服务、保险、农业经济管理及食品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以供给侧改革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政府引导校企构建合作平台,调整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奖励机制,促进中高等院校提高研究能力,并设立线上线下教育财政支出使用监督平台,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力,以便真正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
四、结论
在31个省级地区中,宁夏的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影响在全国最大,但是其经济和教育支出平均增速已经放缓;吉林省和辽宁省自2007年以来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很高;内蒙古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其排名仍在全国前列;贵州、湖南、甘肃、重庆、黑龙江、湖北、西藏、新疆、青海和四川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排名上升很快;安徽省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排名有一定上升;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和江西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排名稍有下降;广东、江苏和山东的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排名下降最快;陕西、福建、广西、云南和海南的教育财政投入经济增长弹性排名变化不大。
在4个直辖市中,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2007年以来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的教育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排名下降很快,而重庆上升了2位。考虑多因素,如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农业综合投入开发项目等教育财政投入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时,重庆最高,其次是天津,上海和北京较低,说明重庆、天津和上海的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经济因素,但北京的其他因素投入对经济的影响要相对大于教育投入带来的经济影响。这4个直辖市尤其是上海已经处于较高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根据各省市的具体问题、供给侧改革需求人才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特色性的等情况,建议各区域列出省市级的“十三五”教育规划发展指导意见及10年期的发展规划,各级学校同样制定属于本校的发展规划,各省市根据各级学校和各级区域的现实状况及发展前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监督机制和各学校的历史资金流情况,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中高等院校根据社会专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同时,提升教育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面向供给侧改革领域的研究能力,从而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Urhie E. S..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A Disaggregated Approach[J].Journal of Empirical Economics, 2014(6).
刘振彪,郑颖.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6).
刘新荣,占玲芳.教育投入及其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3(3).
孟媛,陈敬良,李守成.上海市财政性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张阳.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肖碧云.福建省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6(3).
郭昱.京津冀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4(15).
陈盼.江西省经济增长与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9(8).
熊名奇,颜汉军.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当代经济, 2014(14).
谢玲霞.浙江省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李广培,董佳玮,陈细红.教育投入对福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3).
王雅楠,孙慧,何昭丽.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辨析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王结玉.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