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蔡传里1(副教授),邓 扬2
【作者单位】
1.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昆明650221
【摘 要】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多重矛盾,为此以小班试点为基础重新构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实践教学体系,尝试推行项目制实习等创新会计实践教学形式,但需进一步整合全校相关实践教学资源,融入工科基础实践知识,突出工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项目制实习;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21-0076-6
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标,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理工学院作为省属地方工科院校,近年相继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定位,其理工类专业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会计等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弱,因此,本文将主要以东莞理工学院会计实践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困惑:多重矛盾的集合
1. “上天”与“入地”的矛盾。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点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重点大学追求“上天”,注重培养科研型人才,强调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经费,强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而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应该“入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强调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又不能办成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为区别于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要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又要体现一定的学术追求。由此,地方本科院校陷于重点大学“上天”追求学术科研与高职院校“入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重矛盾之中,“上天”“入地”都很困难。
东莞理工学院于2002年升级为本科院校,2012年9月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目标,开始逐步重视服务地方经济。但在2013 ~ 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工作站、专业研究生教育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学校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虽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但更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学术学科人才引进、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标志性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学校综合排名等目标。人才培养短期效果不明显,而科研、论文等短期效果明显,所以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能安心做好“入地”工作,不断向重点大学看齐追求“上天”,力图建设强校、强学科,争创“双一流”,陷于“上天”与“入地”的矛盾之中,导致没有把主要精力、资源投入到教学中来。
2. 招生与投入的矛盾。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招生较多,但教学资源的投入却较少。例如在2015年本科招生计划中,东莞理工学院36个本科专业共计划招生5126名,其中工科21个专业计划招生2742名、文科15个专业计划招生2384名。从数据来看,东莞理工学院文科、工科专业招生规模差距不大,文科专业和学生占了近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上,文科与工科的差别极大:
一是会计等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少。由于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认为作为应用型地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应用性不强,所以学校对会计等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及其投入的重视程度不高,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与实际需求量相差甚远,已有的部分设备更新也很缓慢,难以适应教学需求的发展变化。
二是会计等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工科专业一般有专职的实践教学师资,且几乎占工科师资总人数的15% ~ 20%,但文科院系极少有专职的实践教学人员,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均由理论课教师完成。而且在地方工科院校,按工科专业类似要求招聘会计专业等文科理论课教师,一味强调科研成果,导致会计专业师资引入困难,会计学专业理论课师资短缺,师生比很高,所以多采取大班授课,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与理论课程差不多,使得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践也类似于集体做作业,互动性和讨论性差。同时由于师资引进和职称评定等都看重纵向项目、高水平论文等理论研究成果,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也无动力参与实践锻炼和认真对待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3. 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矛盾。由于师资短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只能以教师为中心,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指导、讨论,制约了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应付心态明显,教学效果不理想。校内实践多是课程实习,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独立开发设立实践课程,综合性、启发性不强,尤其是不能锻炼会计等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不能达到复合型培养的目的。而且,校内实践往往被安排在学期的最后几周,与学生期末考试复习时间有重叠,学生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考试复习上,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校内实践教学教材多是外购,实践教学内容难以体现地方经济和工科特色,主要采用模拟软件操作等传统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与现实复杂的经济环境有较大差距。
另外,由于重视不够、投入有限、管理松懈、共赢模式不足等原因,很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只求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而不求实际使用效果,学生的实习也大多停留在参观学习等表面形式上,很难实现产学研的深层合作,学生难以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地方院校所在地大型企业较少,每家企业能接收实习的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少,而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多、教师少,难以组织集中实习。同时由于需要承担较大的安全责任,很多院校二级院系组织学生到校外集中实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校外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多是学生自找单位分散实习,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第7学期末和第8学期,导致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却无法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总结、学习、补充和提升。
类似东莞理工学院等升本不久的地方工科院校,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借鉴财经类院校和重点大学,培养目标差别不大,知识要求和课程开设基本相似,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和工科特色。为改变东莞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单班试点的形式做了一些改革,以求解决上述困惑与矛盾。
二、重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试点班的改革
1. 面向市场,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推广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经验,东莞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在2015年申请获批了广东省教育厅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开设了卓越会计师试点班,以此为核心来推动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总纲,为做到特色化发展,学院从顶层设计上就开始谋划变革,即卓越会计师试点班单设一个班,小班教学,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制定好卓越会计师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组建了由校外实务专家(多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人员)为多数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东莞及周边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调研,特别是分别召开了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毕业校友代表座谈会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会,以此把握往届普通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建议。调研座谈结果显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一般业务基础过硬,能够满足单位会计业务处理需求,能够履行好会计信息系统的角色职责,但与能提供管理层决策参考建议甚至参与决策的能力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校外实务专家希望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在经营财务分析、项目论证分析、税务筹划等方面做一些工作,并建议教育培养方式多样化。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视知识结构的“宽度”,更看重人才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通过调研、座谈,发现用人单位急缺的会计人才是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这一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东莞及周边需要的会计人才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上,而需要向提供决策应用型和决策支持型服务转变。同时由于东莞及珠三角地区是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把卓越会计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参与管理决策的高素质应用型中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以区别于传统的“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实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重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为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管理能力,调整增设了应用心理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行业会计专题、专业研究报告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运营管理、企业融资与资本运营专题、领导科学与领导力提升、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税务筹划专题、管理会计专题、财务分析专题及案例、管理学前沿专题、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专题等提升类必修课、选修课,大幅度调整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知,改革后卓越会计班更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提高,专项实践项目增多,第二学期暑假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一周,第三学期安排三周(含寒假)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中级会计实习,第六学期也安排近4个月(含寒假)的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会计认知实习——会计核心业务理论——事务所会计实习——会计专业理论提升——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理论巩固、管理知识拓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样一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循环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结合地方经济实际进行知识应用的能力。
同时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决策的能力,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开设了大量专题、案例实训项目,特别是在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前后分别安排了审计模拟实验及审计案例、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财务分析专题及案例、专业研究报告写作、行业会计专题等课程。这样,企业顶岗实习之前有校内模拟打基础,之后又采取专题、案例等形式进行总结、提高。如专业研究报告写作是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带着问题或项目进行实习,撰写分析总结报告,回校后进行集中汇报,老师指导修改补充,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业会计专题是结合学生实习集中的行业,讨论分析行业会计问题,使专题内容符合东莞产业经济发展实际,也总结回答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使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得到升华。
卓越会计班目前每届招收35 ~ 36人,采取单班上课,而且每年有一定的试点运行费用,可以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和聘请校外实务人员进行讲座、案例教学,可以避免大班授课的困扰,能够较好地组织案例、专题讨论教学,能够相对集中地安排校外实习。
当然,试点班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与其他学科协调衔接的地方,如虽然设置了行业会计专题课程,但与学校的工科特色以及东莞的智能制造的结合还不太明显,这需要从增加设置工科基础实践课程(如金工实习)、课程内容选取制造业案例、整合资源嵌入工科基础内容等方面着手。普通会计专业曾开设有独立的金工实习课程,并由机械专业老师指导在校内金工实验室进行,但缺少工程与管理思维的融合,效果不太理想。因此,需要从整合会计与工科实践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将工科特色体现到会计实践教学中。
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试点班的探索与实践
1. 大量开设案例、专题课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不如重点大学学生优秀,他们在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方面相对弱一点,所以卓越会计班开设了管理会计专题、财务报告分析专题及案例等大量案例、专题讨论类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加强启发性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管理实践能力。案例等课程采取专题形式,时间安排相对灵活,可以分散安排在学期中间,避免与期末考试复习相冲突,特别是案例、专题课程由校外实务界人士和校内老师共同讲授,并尽量采用东莞实际案例特别是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案例,既保证了与理论课的衔接,又使得实践内容与东莞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相关工科的实际相结合,契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中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目的。
2. 推行项目制实习。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地方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会计班推行项目制实习,即要求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服务地方的课题项目。地方课题项目注重实用性,都需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措施。作为校外实习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地方课题的方案设计、调研、讨论、分析等,一方面可让学生带着问题、项目去调查地方实际,另一方面能与老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甚至还能与被调查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既帮助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锻炼了其沟通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其用专业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意愿并加强合作深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东莞理工学院优先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项目服务,另外也吸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人员参与到项目服务中来,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3. 改革毕业论文形式。以往的毕业论文偏重理论探讨,很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问题。因此,从2013届普通会计毕业生开始,要求学生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以东莞及珠三角地方经济实际案例为例来撰写毕业论文。试行两届后发现,学生论文选题能紧密结合东莞产业实际,主要围绕东莞制造业材料成本控制、存货管理等案例展开,但是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有两次学年论文训练,学年论文选题太偏于理论,因为他们没有进入企业、单位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虽然要求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没有连贯性,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也没有时间再进入企业、单位进行补充调研,毕业论文的案例分析非常肤浅,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的视角较为狭窄,难以体现创新思维。
为此卓越会计班拟推行“专业研究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模式。学生在第6学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近4个月,要求学生在此期间注意观察、调查,确定自己关注的财务、会计问题,并注意收集资料、证据,撰写相关问题的专业分析研究报告,并在第6学期后几周回校集中汇报讨论,在同学们的相互讨论和老师指导下,对分析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同时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在校剩余时间特别是毕业实习期间,进行补充调研,将第6学期的专业研究报告补充、修改、完善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的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案例分析,可以是调查报告、创业设计、企业会计财务制度改进设计等,将工科的实践教学设计方式移植到会计学人才培养中,区别于传统的毕业论文而开展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强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管理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外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获得课外选修学分,同时每位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设计大赛项目的学生来自工科、文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指导老师也是由两位以上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所以这类项目既使学生得到综合知识的应用锻炼,又使学生得到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而且部分项目也可参与当地孵化器、创业园举行的比赛或展示,有实务界专业人员进行点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应用更接地气。优秀的项目可获得学校、当地孵化器、创业园提供孵化场地支持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四、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彰显跨学科特别是工科特色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先进的管理,亟需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理工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应依托学校工科优势,按照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先进制造业。
在适度增加师资、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卓越会计班的专题案例课程、毕业论文改革、项目制实习、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实践教学可以推广到整个会计学专业,但出于学生总数多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很难全部推行校外集中实习,同时如前文所述卓越会计班的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仍存在与学校的工科特色结合不紧密的缺陷,所以需要整合全校资源特别是工科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好校内实践教学。
然而目前各地方工科院校在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时,没有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各学科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分别立足于本学科本专业,没有从整个学科群建设和发展高度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整合和优化,不利于会计学等专业学生跨学科、工科工程基础知识的感性培养。比如目前东莞理工学院会计实践教学接触到的实践内容是会计资料,主要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财务部等环境里进行会计学实训和实习,很少接触到车间等,对工科工程作业、流程了解较少,导致对一些会计处理、预决策的业务对象理解模糊,处理、决策结果不够科学,不太符合业务实际。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在改革实践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课程体系,更要从大局出发,站在全校、学科群的高度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各专业充分沟通协作,搭建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1. 重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整合利用工科实践教学资源。为了能够整合跨专业、跨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应该专门成立与院系、职能部门平级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按大学科设置分中心,如文科实训中心、工科实训中心等,再在文科实训中心下设会计学等专业实验室群。已有的校内实验室不再由院系各自管理,由实训中心统筹管理全校的实践教学资源,避免各院系管理的条块分割和资源的重复投入,有利于各实验室资源的协调综合利用,开展综合实训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学校实训中心的整合协调下,地方工科院校应该开展学科交叉、文理结合的综合实践,会计专业应充分利用工科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将工程管理纳入工科,但它与管理学科又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设计相关实践教学时应注意协调整合,工程管理的预算实训资料可以为会计专业的财务可行性分析或预算编制实训所使用,甚至这两个专业可以合作进行预算及可行性分析实训。
2. 依托经管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融入工科实践教学资源开展模块化实训。整合经管类实践教学和工程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融入工科元素的经管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学校已设立的工科实验室,会计专业学生不应只进行专业核心知识的单项模拟训练,还应参与工程基础实践以及开展含有工科模块的经管类综合实践,这样不仅将与会计有关的经管类基础知识点贯穿起来,获得对经管类基础知识的系统感知与理解,而且将对会计知识、经管类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对业务的实施以及作业的理解上,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先进会计处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如将校内机械基础类实训模块纳入经管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会计专业学生可参与基础的工程实训,了解制造业从产品设计到制成的整个过程,可参与并了解其中的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等实际作业而获得对工科知识的感性理解。可进行收发料核算,可参与工艺流程设计过程中的材料、人工成本、效率的测算,从而使得工科专业学生从技术上创新、把关,而会计专业学生从管理效益上进行判断,促使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应尽可能考虑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相关模块实践教学适度集中,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相关模块的实践。
3. 建立专业实验室群,联合其他专业开展综合仿真实训。目前很多地方院校会计专业都建立了校内模拟实验室,但完全达不到模拟实际的要求。为此,需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建立会计综合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如图所示),并且将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作为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掌握实务操作的技能与方法。会计综合仿真模拟实训至少应做到实训环境仿真、实训资料仿真和实训岗位仿真。一般财经类、非理工类学校可以制造利用仿真实训材料,因为仿真岗位具有一定的模拟性,但这些学校难以营造仿真的生产环境,而地方工科院校可以利用工科优势,利用学校已有或拟扩建的制造类实验室,创建虚拟的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会计管理环境,开展具有制造业生产运营环境的会计综合仿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生产运营管理流程,培养学生具有制造业产业特长的会计实践综合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外集中实习难、目前会计学校内实训工程内容少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展财务工作的能力。
学校应整合资源,在校内建立经管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联合其他专业(含机械制造专业)开展综合仿真实训,模拟公司模式开展仿真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会计专业不应仅从会计角度出发独立设计、开发实验,可以联合工商管理、法学、中文甚至是机械制造等专业开展综合仿真实训。这种仿真的会计实践环境应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模拟设立不同的公司,并进行虚拟经济交易。模拟时,除不发生真实货币收支外,公司注册、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其他操作都按照真实的经济活动运作。模拟公司应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设立会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部门,同时还应模拟设立银行机构和税务机构,这些机构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专业实验室代替生产办公地点,如图中的生产部门实际上就可以用机械制造专业相应的实验室代替,相应专业的学生代替员工(可以轮岗),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库存管理、信息管理、银行税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感受和了解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的生产经营流程。
最后,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打造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团队,以适应整合全校资源组建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如经管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应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实践教学以及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含有工程内容的实践案例,从而不断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孟祥斐.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及其利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陈微微,陈芳.基于“循环互动”模型的高校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
张勤.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4).
李宏伟等.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13).
蔡传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月刊,2013(9).
蔡传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6).
程翠凤,卢新国.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探[J].财会通讯,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