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7期)
审计园地
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  者
叶文晖(博士),刘国常(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广州510320

摘  要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信息化审计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对课程体系建设还是对应用实践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以我校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历程为例,在信息化审计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融合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框架,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审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大数据思维;ERP理念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7-0095-6ERP系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移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相继涌现,使审计的环境、目标、内容、程序与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审计工作越来越表现出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的时代特征。传统审计面临着“打不开账、进不了门和审不了数”的困境,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审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审计方法和流程的变革,作为审计教育第一线的高校,如何突破现有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满足新环境下应用型和复合型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议题。
一、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体,在审计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环境下,这三类审计主体的工作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政府审计工作的人才需求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审计信息化的进展,在“九五”期间(1996 ~ 2000年)提出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在“十三五”期间(2016 ~ 2020年)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构建国家和省级审计数据系统,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
审计署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专门有一条规划是关于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形成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大幅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形成“国家审计云”。该规划提出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以财经为主拓展到涵盖财经、管理、计算机、工程、法律等多学科领域。
近年来,政府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工作重点在于构建综合审计信息系统,并大力拓展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同时,各大型央企、政府机关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环境既成为各行业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运行环境,又作为财政财务投资建设的工程主体。因此,大数据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审计和综合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
(二)社会审计工作的人才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审计机构如国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公司等的业务已不再局限于财务会计的审查,他们已将管理咨询和服务的重点转移到控制风险,尤其是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在社会审计的业务收入中,传统的财务审计服务所占收入比例正在不断下降,而风险控制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的收入比重正在大幅提高,而这些收入都与信息化审计有关。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开始对大数据下的审计工具进行研究。德勤指出他们正转向审计完整数据集、利用人工智能审计和扩大数据审查范围这三种不同大数据审计方式。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利用各类信息化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来提升审计能力,以满足公众越来越高的审计需求。
近年来,为了满足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企业固有风险的评估业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事务所成立了IT审计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控客户的信息系统风险和运营风险,并为客户提供ERP咨询和培训。因此,将大数据思维融入审计业务和拓展ERP咨询及审计业务成为社会审计的业务关注点。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需求
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大型化、网络化,很多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一体化。无论是利用内部信息系统进行舞弊,还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都给组织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隐患,并挑战了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信用体系。管理者、投资人和债权人想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必须关注信息化企业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等,尤其是一些生产经营与信息系统深度融合的行业,如金融、电信、物流、网络游戏、电子商务、连锁酒店和超市、零售等行业。
由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规模的庞大性,传统的审计抽样理论已无法满足对财务和业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核查,必须依靠IT审计进行内控测试和大数据分析。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能局限于财务系统审计,需要从整个ERP系统把握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同时需要从以事后查错纠弊为主的监督评价转向以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主的控制服务。同时,由于大量电子数据在组织中的应用,内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借助功能强大的审计程序和软件,完成对各种信息数据的选择、核对和分析等复杂工作。因此,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ERP系统审计成为当今内部审计人才的重要技能。
二、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大数据技术和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具备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由于学科专业归属、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等的局限,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发展速度和空间都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开办信息化审计专业的高校不多,与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一)信息化审计的职业资格发展
目前信息化审计的职业资格主要是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1981年,总部设在美国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建立了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认证体系,该认证体系已经成为涵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的全球公认的标准。该认证体系的目标是通过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和指南开展审计,确保信息系统得到充分的控制、监督和评价,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ISACA是为信息管理、控制、安全和审计专业设定规范的全球性组织,其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系统控制标准为全球执业者所遵从,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下为其执业者提供信息技术专业所需要素。
在我国,信息化审计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才开始提出计算机审计和电算化审计,但概念还停留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上,基本上将手工审计延伸至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尚未全面探讨信息时代给审计业务带来的深刻变化。以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为例,其更多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系统。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了规范审计机构及人员的信息系统审计活动、保证审计质量,于2008年根据《内部基本审计准则》的精神制定并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也为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2016年我国工信部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审计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信息化审计国家标准贯彻落实,启动了信息化审计师(ITA)考试认证,ITA证书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颁发,作为我国信息化审计国家标准对从业人员符合专业胜任能力认定的证明。
国内外信息化审计执业教育给高校信息化教育带来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和方法,然而在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不能简单以职业资格的执业教育替代学历教育,需要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对信息化审计理论的理解深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学科专业建设
据了解,设置了信息化审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为数不多。目前主要有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一般下设于高校的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或者会计学院。在学科归属上一般有:“计算机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审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审计学(计算机审计方向)”(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或“工商管理——会计——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方向)”(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然而,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方向都难以涵盖信息化审计的发展需求,若将计算机审计对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视和信息系统审计对系统分析能力的重视相结合,则更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尤其在会计学院审计系创建信息化审计专业或专业方向,更有利于信息化审计的人才培养。
(三)课程体系建设
信息化审计专业与传统审计专业相比,其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主体信用本质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依然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等多方利益,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信息化审计课程体系既包括信息化环境下的传统审计内容,也有传统方法下的信息技术审计内容,同时也需要发展新的技术方法以审计新的业务和信息系统,时代对信息化审计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审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可分为管理理论和方法课程群组、信息技术课程群组、审计信息化课程群组。计算机审计专业侧重于培养计算机辅助审计,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主干学科,侧重于信息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而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侧重于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安全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电子数据审计技术,而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系统的审计分析。虽然高校在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上都希望做到信息技术和审计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平行和融合,但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分离的课程体系使两者难以做到真正的融合。
(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信息化审计实践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高校信息化审计的实践教学多以计算机审计课程为主。计算机审计实践教学平台一般选用Excel软件、各种数据库系统、国内审计教学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等)以及国内外实务界的审计应用软件(如AO、IDEA和ACL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信息化审计实践只是进行账务数据的分析,沿用的还是传统的审计模型和方法,通过模拟一家公司的数据来介绍计算机审计流程。学生只能从操作层面了解计算机审计流程,缺乏大规模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审计训练环境,难以训练学生在动态信息化环境中运用大数据思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电子数据采集分析为主的计算机审计实践教学平台在高校应用较广泛,然而基于ERP系统环境的信息系统审计平台却很少。刘国城(2015)在调研了多所高校信息系统审计的教学实践后认为,高校信息系统审计教学大多以理论加案例为主,在实践上还是应用传统审计方法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对信息系统规划、控制以及绩效审计等深层次的设计,缺乏基于动态ERP环境的信息系统审计。郑秀杰(2010)提到某校采用了基于ERP环境的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但由于该平台只面向审计专业学生开设,学生实验的环境都是预设的情景,难以动态地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操作,只能就某些循环的内容进行实验,使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路径和设想
(一)融合ERP理念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 ERP理念的基本概述。ERP(企业资源计划)是美国高德纳公司首先提出的,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信息管理系统。ERP体现了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计划和平衡,体现了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之间的匹配和平衡,而计划和平衡的实现在于ERP模块之间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环环相扣和内控环节的严密设计。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应用ERP系统,ERP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已不仅是平行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也不仅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延伸和扩展,而是横向涵盖组织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以及纵向涵盖中,仍基于传统账项审计流程的计算机审计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ERP环境的业务处理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融入ERP理念可以契合组织以战略价值为导向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方向。
2. 模块化课程的构建。信息化审计专业属于审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学科,采用模块化形式方便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扩充。模块化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到知识输出为导向,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到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模块体系。这一体系方便重构信息化审计复合型人才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方便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逐层融入ERP理念。
根据信息化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层层加深信息化审计能力,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跨专业综合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模块为审计相关理论和ERP理念为主的管理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学、审计学、企业资源计划(ERP)、ERP综合实验等。此阶段会计审计理论课程与ERP实验课程平行开设,理论和实验相互印证。企业资源计划(ERP)这门课程以专业实验教学为主,可以让学生尽快理解ERP理念,理解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熟悉ERP环境下的财务流程。ERP综合实验为跨专业的实验课程,即由会计、审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物流等不同专业学生在ERP环境中进行分角色的企业管理经营活动。学生主要通过分角色参与模拟企业经营实践以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理解ERP环境中不同业务职能之间和各种资源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平衡,以及理解系统的权限和流程配置对整个公司运营的影响,熟悉ERP环境下的公司运行状况。
第二模块为以计算机审计为主的审计技术课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审计、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企业行为模拟等。这一阶段先学习信息技术和数据采集分析等计算机审计技术课程,再通过跨专业课程“企业行为模拟”,在动态ERP环境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审计实训。管理信息技术课程包括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系统规划、组织管理以及实施等,重点学习主流ERP软件的各类数据表结构和相互关系,能运用SQL语言对这些数据表进行转换、查询和分析。计算机审计课程则以审计教学软件(如福斯特、中普等)和审计实务软件(如用友、IDEA、AO等)为主,有助于学习计算机审计基本原理、熟悉各类数据表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课程通过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或者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和SQL Analysis等)进行数据挖掘建模,可以训练学生打开审计思路,根据线索寻找审计专题,开展审计项目,形成创新性审计思维。“企业行为模拟”跨专业实验课程中,每个班由若干个公司组成,每个公司由多个专业学生组成,该课程的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是动态竞争性的,每家模拟企业的数据都是动态变化的,经营效果差别较大。每个公司的审计专业同学既充当内部审计,也承担外部审计工作。从初创公司的立章建制到若干年的连续经营活动都在ERP环境中运行,学生在充分体验和了解公司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策略和公司治理状况的同时,培养灵活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ERP的动态经营环境中,加深学生对审计在整个经济控制链条中的作用的理解,以及帮助学生熟悉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三模块为以信息系统审计为主的综合实习实训课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审计、云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应用分析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等。信息系统审计的课程设计应更侧重于信息系统规划、实施、内部控制和绩效审计等深层次设计,以实现保护信息资产安全以及高效完成组织运作和控制的目标。云审计课程主要关注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的实训,课程需要部署审计的云环境,开展分角色的联网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应用分析课程通过应用审计实务软件(如用友审计)开展模拟审计综合实验,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采集技术和分析方法,进行多案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通过部署联网审计,开展分组实验,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协作审计。该综合实验帮助学生将之前所学的审计理论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加深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理解。最后,开展“校内仿真综合实习”跨专业课程实训,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融入ERP理念,开展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仿真实习,通过模拟三年的经营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ERP环境中不同审计主体之间的工作职能,使所学的信息化审计知识和技能得到再一次升华。
(二)融合大数据思维的开放互动实践平台构建
1. 大数据思维的基本概述。当前大数据背景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数据性思维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再随机抽样,而是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二是不过于追求精确性,更重视数据的复杂性;三是更关注数据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的来源不只是审计交易数据,还包括源于社交媒体的交互数据。随之而来的审计数据采集拓展到各类非结构化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和展示需要更多的智能技术支持,同时大数据存储和访问也需要部署新的云架构。
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方向不仅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合规性,以控制企业管理风险为导向,也不仅是基于业务运营和发展支持,以业务管理需求为导向,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应融合有效发现、度量以及提升企业价值和收益的大数据思维。以往基于熟习审计流程为主的实践平台无法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将大数据思维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中,可有效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
2. 开放互动化实践平台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审计项目需要多人互动协作完成。互动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邀请实务界的导师参与互动。开放则是通过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形成可重用、可扩展、更灵活的云实验平台,为各类审计数据和资源提供处理服务。开放互动化更适合构建综合的审计实践平台。
(1)构建审计实验云平台。通过开放的实验云平台建设,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主流的审计软件,熟悉计算机审计流程,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动态的案例教学进行信息化审计业务分析。互动的跨专业云平台使学生能更快地应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进行审计实践。
(2)构建融合大数据思维的跨专业模拟仿真平台。将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整合融入跨专业的“企业行为模拟”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课程,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模拟环境中更好地灵活运用信息化审计模型,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尽快熟悉不同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方式,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实践,应用大数据思维进行大型ERP系统的审计和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3)构建校企合作审计生态圈。与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和管理公司进行合作办学,使学生尽快融入信息化审计的生态圈中。整合理论界和实务界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做到用中学,学中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和实习,收集审计案例,丰富审计教学资源,开发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案例。在产学研的合作中创新审计方法、技术和内容。
(三)信息化审计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框架构建
信息化审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融合ERP理念,沿着审计理论、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模块横向拓展,环环相扣,以满足社会不同审计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需求。而应用型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则通过融合大数据思维,沿着课堂案例教学平台、审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信息系统审计的跨专业实训平台到社会需求平台纵向延伸,层层深入,以满足不同信息化审计任务的深度需求。融合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我校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我校审计专业发展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尤其经过近二十年的信息化人才方向的发展,我校审计人才培养已从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向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转型,下一步发展目标是开设信息化审计专业,以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人才。
(一)会计信息系统实践的初创奠基阶段(1992 ~ 2002年)
1992年,我校建立了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室,成为最早引入用友财务管理系统并开展会计电算化教育的高校之一。1999年,我校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学提高型的经济管理重点实验室,并以此平台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教育平台得到长足的发展。用友和金蝶等国内著名的财务软件产品的引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也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课程,学生不仅会应用系统,还掌握了计算机语言编写财务系统的技能。本阶段实现了从单项会计信息化核算到用友、金蝶等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的过渡,使审计专业学生尽快适应信息化账务的审计环境,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方式,为我院审计信息化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ERP理念的跨专业综合实践的整合成长阶段(2002 ~ 2012年)
2002年正是我国ERP系统应用热潮的起点,我校率先成立了ERP实验中心。陆续地开设了“ERP软件”和“企业行为模拟”课程,并组织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学生和专业教师开展“校内仿真综合实习”课程的实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认同和企业界的高度评价,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ERP系统的引入突破了用友或金蝶等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重复演练,使审计专业学生能理解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的企业环境,实现了从培养关注账务的核算型人才提升为培养关注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型人才的转变。
(三)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审计信息化改革发展阶段(2012 ~ 2015年)
2012年,我校开始引入各类审计和内控软件,如兰贝斯、中普、迪博等,开展基于审计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和模拟实习实训。结合跨专业综合课程,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审计流程,着力体现对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理解及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恰当评估。创设了审计信息化的实验环境和基于ERP环境的审计实验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
(四)融合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创新探索(2015年至今)
我校具备优良的信息化实验实训环境和完整的跨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对学生在大学四年都进行整体信息技术能力和企业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基于ERP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对学生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强化和拓展,分角色的企业模拟实训和大型仿真综合实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和分析能力。但如何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教学体系和重构信息化审计的知识能力体系,如何进一步将新型的大数据技术方法和高端的审计信息系统整合到现有的实验实训体系中以满足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依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会计学院审计系创设信息化审计专业,既能传承原有审计专业的优势,也有利于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创新和拓展现有的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更有利于培养具备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应用型信息化审计人才。
五、结语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审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为这一变化搭桥铺路。以往信息化审计人才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相关的业界人士,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该类人才扎根于审计专业将逐渐成为现实。
信息化审计专业建设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对学科归属、课程体系建设,还是应用实践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融合ERP理念和大数据思维创新审计方法和拓展审计内容是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陈耿.信息系统审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刘国城.基于CDIO的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
李燕.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教学探析[J].财会通讯,2013(22).
庄明来.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与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张妍.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路径探析[J].审计月刊,2016(8).
雷宇,刘国常.新时期内部审计教育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6(27).
胡安琴.云审计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框架探索[J].财会通讯,2016(28).
张琪,崔巍.IT审计师将成为计算机审计的主要“生力军”[J].会计之友,2007(8).
刘念祖,杨超,陈彦雯.新时期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