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9期)
财经论坛
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中国中亚货币金融合作

作  者
李翠萍,张文中(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中亚经贸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
 【摘要】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背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关系日趋紧密。如何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更好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流动性及资金支持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货币金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分析了两者货币金融合作的动因、进展、障碍因素,并提出了中国与中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货币金融合作;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9-0120-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间逐渐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贸易、生产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都已有了卓越成效,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中国和中亚国家金融体系较为脆弱,很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诸如汇率的剧烈波动、货币竞争性贬值、金融机构倒闭等。如何应对货币金融危机、抵御金融风险以及抵御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已成为各国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近两年遭遇严重贬值的俄罗斯卢布和哈萨克斯坦坚戈都足以说明问题,由此也暴露出部分国家以简单地化解和防范地区性金融危机、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要目标,这种情况引起了各国政府对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必要性的关注,它们希望通过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来减少汇率波动所引发的风险,以维持金融稳定,保持经济长远发展。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将加强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放在了关键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探析中国与中亚货币金融合作,以期在经济带建设中通过发展“五通”中的货币流通,逐渐形成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区域大合作,进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贸易畅通及金融合作等目标。
二、文献综述
当前已有一些对中国与中亚货币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成果。
朱显平等(2007)认为,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必须采取“双轮驱动”的策略,不但要开展以银行业务和功能完善为特征的货币金融合作,还要开展以金融组织和创新机制为特点的货币金融合作。陈文新等(2010)提出,由于中国新疆与中亚的经济金融负债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决定了中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继而他们提出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王倩(2015)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并从经济依存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瓶颈。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贸易依存度较低,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货币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各国间的货币金融合作。
秦放鸣等(2015)运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理论,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内经济周期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不同步,目前不具备实现货币共同体的条件。彭江、李彦(2015)认为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持续驱动力,中国新疆应顺势构建与中亚五国的现代金融合作体系。阿布都瓦力·艾百(2015)认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结构互补性差、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这为货币金融合作造成了困难。从短期看,依托实体经济向外拓展,加大对中亚国家的资本输出,以金融项目带动中国与中亚金融资本互动等路径推进金融合作,可通过新疆独特的平台作用深化金融合作。
李翠萍(2015)基于中亚人民币区域化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推进人民币周边区域化后对中国国民收入、汇率和利率都会造成直接影响。一方面,既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成本,也会带来相当的收益,从长远来看,这种利益将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能够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总体上降低汇率风险。此外,还可通过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人民币周边区域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将有助于减少成本、增加利益。她在模型推论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推断人民币周边区域化将使国民收入增长率上升。
通过文献的梳理可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货币金融合作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许多问题还有待商榷与研究。
2015年3月,国家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原则、思路、合作重点和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范围较广,国家众多,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见图1,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http://www.worldbank.org/),所以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以及贸易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大、内容广。中国对能源有刚性需求,面对较为严峻的能源供需状况,只有拓宽能源进口渠道才能保障能源供应充足,而中亚国家无疑成为中国能源进口来源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推进中国与中亚间货币金融合作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它不仅可以提供流动性支持,还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打破美元霸权,维护区域金融体系的稳定。到目前为止,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风险监测等方面签署了相关协议,推出了人民币与坚戈的现汇业务,在政策协调和信息互换机制层面也有了一定进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程中会存在来自外围和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文化的差异、民族宗教问题的突出、大国利益的博弈等,还包括资本市场的严格管制,如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等。因此,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视角,分析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中国与中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与中亚货币合作的动因分析
1. 化解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金融资产类价格暴跌,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使得主要依赖产品和能源出口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难以独善其身。当受到危机冲击的发展中国家急需援助时,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总是救援行动迟缓或者附以苛刻的条件。在这种治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深化区域内货币合作,共同抵御外部冲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核心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这也能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2.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济区域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之间进行各方面合作,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包括资源配置效益、产业规模效益和政策有效性效益等。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区域性合作组织。2005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2014年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以及中国工商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分支机构,针对地方经济开设了相关业务,为双边货币合作、贸易投资、产业转移等提供了便利。随着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更加符合核心区内各国的核心利益,尤其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双边贸易结算汇兑成本等方面给予帮助。通过成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各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聚合,为核心区国家间跨境贸易及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3. 完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新兴经济体近年来济发展较快,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也较大,但在金融大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乏话语权,导致国际金融组织对新兴经济体投资严重不足。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未来10年间,亚洲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需求将会达到7300亿美元,但是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每年对其的总投资仅为300 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应通过上合组织银联体、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来完善区域投融资机制,从而改善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三、中国与中亚货币金融合作进展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是一种短期外汇资产筹措、应对紧急融资的方式,可以用来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2011年4月19日中乌两国签订了7亿元人民币、有效期为3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1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70亿元人民币、有效期为3年的货币互换协议,同年12月两国又续签了货币互换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签订了双边本币结算与支付协议。这种货币合作形式,不仅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还为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提供了便利。
2. 贸易本币结算协议的签订。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吉尔吉斯斯坦中央银行共同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2006年,在第二次中哈分委会上签订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银行结算协议》,提出允许边境贸易使用双方货币进行结算。2014年开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企业或居民可自由决定人民币和坚戈双边商品和服务的结算与支付。2014年,中塔两国领导人就协议双方达成共识,将进一步深化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并提出要推动双边贸易的本币结算,同时扩大银行间授信合作范围,为双方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签订了《双边本币结算与支付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已由之前的简单的边境贸易逐步转向了一般的贸易,将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3. 直接汇率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往来一直使用美元作为计价结算工具,双方汇率通过套算方式确定。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使得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经贸投资的汇率风险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汇兑成本。鉴于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货币金融合作的模式中积极寻求和探索。2011年6月28日,中国银行新疆分行推出人民币对坚戈直接汇率项下的坚戈现汇业务,形成了人民币对坚戈的直接汇率机制。201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霍尔果斯分行成功办理了坚戈兑人民币的现钞业务。2013年9月,中国银行推出了人民币兑换坚戈现钞汇率以及挂牌交易,办理了同业中首笔直接汇率项下的坚戈兑现钞兑换业务。同年12月,哈萨克斯坦央行和哈萨克斯坦证交所达成协议,指定中国银行成为人民币坚戈交易行,并在人民币和坚戈正式直接汇率挂牌交易前进行了9个多月的试运行。2014年9月25日,哈萨克斯坦在本国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人民币和坚戈的挂牌交易,开创了中亚五国货币同人民币直接挂牌和交易的历史先河。此举可以更好地满足哈萨克斯坦居民、企业在旅游、消费、贸易及投资结算和避险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
4. 深化金融监管。独立以前,中亚五国与俄罗斯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独立后的中亚五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以及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由于进程不同导致各国金融体制差异明显。中亚国家的大部分风险防范措施是在银行监管方面贯彻国际上广泛实行的巴塞尔原则。除了巴塞尔原则,其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达成的共识也被中亚五国所采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中,金融监管是加强货币合作的重要保障,由于跨境金融活动引起的金融风险加大,加强金融监管对维护国际核心区金融稳定能起到一定作用。200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合作协议,2005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10年中哈签署了相关的金融监管协议。核心区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分层次地深化金融监管合作,虽然目前并未就金融监管签署专门性协议,但是在纲要中详细阐明了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的内容。
5. 加强投融资机构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核心区为了区域经济发展,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并创建了多家投融资机构。2005年,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合作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2014 年,由中国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重点聚集本地金融资源,以便改善国际核心区基础设施状况。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积极响应加入了亚投行,并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另外,中国还与哈萨克斯坦积极开展基金合作,成立了中信—卡泽纳基金,目的是为双边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四、中国与中亚货币合作的障碍因素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中亚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当前经济发展来看,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都有较大差异。按人均GDP可以将中国与中亚国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划分为一个层次,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划分为一个层次。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影响到各国经济合作,从而导致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薄弱,使得货币金融合作停滞在双边简单的对话、协议的签署等初级层面。实质性的货币金融合作很难开展,阻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另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促使各国选择差异化的汇率制度,从而使汇率不稳定性加大。汇率制度的差异会增加核心区汇率协调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拓展货币金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2. 资本项下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加强货币流通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本币在资本项下也要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实行资本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中亚国家因为经济整体欠发达、产业结构不完善等,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均只能在经常项下自由兑换。以人民币不完全兑换限制了人民币为例,中国通过资本项目输出及回流人民币,阻碍了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的培育,降低了中亚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投资乃至储备的意愿。因此,在该区域内要加强货币金融合作,就应放开货币的可完全兑换,扩大本币交易汇兑的自由度。
3. 受欧亚经济联盟的竞争性排斥。目前中亚国家参与的经济联盟主要就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尤其是欧亚经济联盟,已形成了一致对外的经济联盟壁垒,这对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了一定压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势必遇到来自该联盟的压力,这些都需要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加强货币金融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寻求利益共同点。
4. 政局动荡。中亚国家民族问题较为复杂,由于各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资源争端、大国博弈等问题长期并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然会牵扯到中亚国家多个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的角逐。目前,俄罗斯仍将中亚国家视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设施项目建设仍然进展缓慢,主要就是受俄罗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另外,美国设计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等,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中国和中亚地区合作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中国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势必被这种客观上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势必使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陷入困境。
五、中国在中国中亚货币金融合作中的战略选择
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各国积极配合,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对话交流和政治磋商,深化经贸合作,为该区域货币合作营造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1. 加强同中亚各国的对话交流和政治磋商。首先,从各个层面推进中国与中亚各国政府间的对话交流和磋商,如中哈双边对话机制等,通过平等的对话及磋商来解决核心区各国的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及救助机制等问题,以达成深层次的共识。其次,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政策协调。中国目前处在产业升级阶段,在产品的种类、技术含量、产业转移等方面,应避免与中亚各国出现产业趋同,要形成产业梯度,这样会增强双方或多方贸易及产业的互补性。因此,为了保证与中亚各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应积极引导本地企业“走出去”,对中亚国家加大直接投资。最后,应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汇率政策协调。中亚各国实行着不同的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传导极易引起这些国家间汇率的不同波动,并进一步引发贸易摩擦,对该区域经贸合作带来不利冲击。因此,中国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增强其汇率体制的弹性,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汇率政策协调,就汇率波动目标幅度、官方干预程度及时机等问题进行协商,以达成共识,为该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第一,区域经贸合作不但需要投资与贸易的合作,还需要金融领域的合作。金融区域化与货币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中亚国家在资源与产业方面都有自身的优势,各国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可利用这一特点在多领域开展合作,为区域内经贸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在投融资机构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技术合作等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中亚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国陆续推出反危机计划,希望通过发展工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振本地经济。第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加深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地区有序推进,上合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以以项目合作为主,推动多边经济合作,构建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制定多边经济合作规则。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货币流通”,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加大对基础设施、贸易、能源的融资力度,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地推进货币金融合作,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扩大本币结算范畴,最终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第四,结合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借鉴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的成功模式,发挥好跨境贸易的支付结算作用。这样既可以降低汇兑成本,又能够促进要素的流动。
3. 资本项目的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的本质是取消对跨境资本流动交易的行政和汇兑禁止、限制和管制。中国目前处在继续深化改革的阶段,实行资本项目的开放有许多优点。一是有利于深化金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资本的跨境流动,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该区域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二是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资本项目的开放,意味着人民币在中亚可兑换,储备货币在中国境内可兑换,从而提升人民币的货币职能;三是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金融监管与合作,资本项目的开放,可使更多的跨境资本流入或流出,金融监管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金融环境,因此可以考虑中国中亚金融监管也跨境合作。但是,资本项目的开放也面临诸多风险,中国在推动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应稳步推进,把控风险。
4.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一是深化贸易结算。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能够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推动该区域的贸易深化。二是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项目和资金,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面临的资金缺口较大。而相对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成熟。如果将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那么中亚国家得到人民币贷款后就可以直接寻找中国企业进驻项目,这不仅深化了贸易往来,还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三是增加人民币在境外的储备。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的深化和对人民币结算要求的提高,中亚国家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必然增加,中国中央银行和中亚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可被看作储备货币。可以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使人民币区域化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人民币区域化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项阶段性目标,必然要按照地缘政治环境、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主体接受程度等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目的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保障。
5. 加强区域内的文明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文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作为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更是一个文明与文化交织并相互影响的地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主要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议)两个平台,其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边境争议和地区的安全问题,最后发展为开展地区经贸合作的多边合作机制。通过这样的平台,中国可以很好地与中亚国家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就如何维护和促进地区安全等问题进行探讨。与东亚的“经济先行,安全靠后”的举措不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合作从开始就创造了良好的安全基础,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存在的“重经济而轻安全”这一制约经济合作的重大问题。要积极稳妥地介入中亚事务,致力于促进中亚地区的整体性互联互通,由共同利益切入展开合作,同时避免过剩机制之间的竞争。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区域内认知共同体及跨国倡议网络的建设,借鉴“东亚共同体”和东亚思想库网络,建立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的相关机制和组织,为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薛亦飒.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J].法制博览,2015(27).
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困境及其破解[J].国际贸易,2015(10).
许涛,孙静.多边金融合作框架下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8).
崔巍平,刘春宇.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33).
张羽波,肖彬,肖飞.中亚地区汇率风险分析及控制建议[J].欧亚经济,2014(1).
范雅坤.金融危机后东亚双边货币互换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2(23).
钟娅.当前中亚形势的几个看点[J].当代世界,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