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9期)
参考借鉴
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

作  者
汤汇道1(副教授),陈春燕2,朱卫东2(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1.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合肥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摘  要

  【摘要】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资本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使得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分类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所取用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也有所差别。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梳理,本文对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关归纳与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测量;指标选取;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9-0083-4一、社会资本基本概念的文献回顾
提及“资本”一词,大多数人将其理解为经济或会计核算方面的资本。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指投入的一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经济资本通常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等。
“社会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一开始并未进入众人视线。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会资本才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86)第一个明确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他以“场域”和“资本”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成员关系网络场域中存在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普特南(1993)在对美国民主社会参与资源组织的研究中,将社会资本由个体上升到集体层面,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在社会资本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南(1999)的“资源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这一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而这里的“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信息等等。此外,博特(1992)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网络关系中的结构洞可以为处在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
虽然博特与前几位学者的观点不同,但其理论仍然没有脱离网络分析的范畴。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其本质内涵不断被延伸。而在研究的总体趋势上,学者们大都认为社会资本的本质倾向于行为主体能够通过其社会网络或社会联系等社会结构获取稀缺资源的有利性,其核心要素包括网络、信任和规范。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1. 内涵界定。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从个体逐渐深入拓展到组织、群体、国家等层面。其中,社会资本在组织间的知识传递、技术创新、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和探究,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由此产生。从Nahapiet、Ghoshal(1998)两位学者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至今,对企业社会资本内涵的界定仍未统一。
Nahapiet认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企业拥有的关系网络。边燕杰、邱海雄(2000)等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联系获取资源的一种能力,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节点。马宏(2010)沿用了边燕杰等的观点,并将其延伸为“通过行为个体间或组织间交往联系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信任与规范来获取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他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企业主体社会资本和企业主的社会资本。陈晓红、吴小瑾(2007)将企业社会本定义为“企业占有的、有益于企业获得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以此获得的资源总和”;殷琦(2011)在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时,将其定义为“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家外部关系网络资源情况以及资源获取能力的总和”,即“资源+能力”。马锋梅(2013)在研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中,使用了“网络+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具有为企业发挥经济效益的潜力。
综上,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紧紧围绕“资源”、“网络”、“能力”等方面。个别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内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总和,而这也遭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此种简单的加总并不能反映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这样一个不断交互的组织中存在的特殊形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殊能动性。
2. 维度划分。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划分,理论界主要是以Nahapiet、Ghoshal及边燕杰、邱海雄的观点为主。Nahapiet和Ghoshal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结构维度是指个体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这一维度主要关注网络联系是否存在、网络结构及联系强弱。认知维度是指提供不同行为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等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在组织内还包括缄默知识等,主要强调不同网络成员在认知方面的统一。关系维度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者经由关系途径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Nahapiet和Ghoshal的划分形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如韦影(2007)、林筠等(2011)学者均以此种划分为基础进行企业社会资本研究。
边燕杰、邱海雄(2000)根据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并结合我国国情将企业社会资本——社会联系划分为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具体来说:纵向联系是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向上的;横向联系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这种联系性质多样,可以是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控股关系等;边燕杰等并未详细阐述何为社会联系,后来学者将社会联系概括为除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张方华(2006)、杜俊枢等(2014)、于洪彦等(2015)在进行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时,沿用了边燕杰等人的划分方法。
除以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之外,其他学者在研究中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张其仔(2000)在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时,将其分为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及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Cookie、Clifton(2002)在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将社会资本分为网络及联合中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赵瑞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并将企业家社会资本视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靳小翠(2015)从上市公司的可得性数据入手,通过联系、声誉和利益三个维度划分企业社会资本等等。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面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上的争论,学者们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的尝试研究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社会资本本质,因此对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的探索也成为这一领域的切入点之一。
1. 指标选取。
(1)测量指标的选取。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维度划分直接决定了其测量指标的选取。前文提到,大多数学者在界定企业社会资本时,不管基于何种划分,大多强调了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联系及在企业中形成的信任和规范。因此本文将以往研究中的衡量指标分为网络指标与包括信任和规范在内的非网络指标进行阐述。
网络指标的选取。企业的社会资本又可以包括企业外部、内部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主要指企业获取的外部资源,可分为生产、环境、市场等方面的资本。企业与外部的具体联系主要包括: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工商、税务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与行业内其他团体组织的关系等(韩栋、周良,2011;赵瑞、陈金龙,2012)。另外,企业家的个人网络联系包括了对外的联系,如企业家与政府的联系、与银行的联系、与科研机构的联系等等(孙俊华、陈传明,2009;杨鹏鹏等,2015)。学者们主要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数量、频繁程度、强度等方面来测度。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指企业通过内部个体或部门获得的有利资源,一般包括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之间的联系、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在企业内部联系中,以上的联系又可分为由企业职位决定的正式联系和非职位的非正式联系。
非网络指标的选取。企业社会资本中的非网络维度能够促进网络节点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网络凝聚力,规范并约束节点企业的行动。故非网络指标一般会考虑企业是否具有以下特征:与网络节点中的行动者相互信守诺言、能够有效沟通、存在相似价值观等。另外,其他非网络指标通常会涉及:是否具有企业文化手册、是否拥有政府补贴、企业家的年龄、企业家教育程度、企业家工作年限、企业家是否具有跨职经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内工作环境等方面(张洪兴、耿新,2011;张素平,2013)
(2)指标数据的搜集。在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各个学者的量化指标虽然有所差别,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已有一套相对统一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在数据搜集方面,主要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大多学者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数据进行搜集。一般情况下,问卷设计者将初步的问卷设计出以后,还会征询其他学术团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小范围的实地访谈及对问卷的预测等,并对题项进行修改和完善,才会产生正式的问卷。大部分学者如边燕杰等(2000)、韦影(2007)等都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这种问卷法相对来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意图、完成研究目的。但问卷法往往也存在现实困难,如回收上难以达到研究预期等问题。
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来了解受访者的社会资本情况。访谈法仍需要提前拟定一定的问题,以提纲的形式进行谈话。但其在录用问题答案时只需客观记录受访者所陈述的事实,因此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收集到比较符合受访者所在企业的社会资本情况。一般来说,访谈法适用于个案,学者们试图从某个或小范围里有代表性的案例中通过访谈的形式找到这一类企业的某些共有的定性问题,再进行总结或加以定量化处理。如吴丹(2013)在探究企业社会资本对小额贷款公司影响的社会学分析中,以G小贷公司为例并以访谈法录入G公司的社会资本情况。何璨(2014)也是以访谈的方式对某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社会资本情况进行调查。但是,访谈法对访谈者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访谈者谈话技巧、措辞和方式甚至场合。另外,由于不同的受访者答案不统一,研究者在处理结果时就相对困难,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也有部分学者在进行数据搜集时会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调查。
(3)测量指标的量化。在企业社会资本的量化中最常用的一种是方法李克特(Likert)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所记数字实际上代表了调查者对题项内容的认同度,从而来判定所在企业是否具有题项涉及的品质。李克特量表在设计上相对比较容易,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换。如回答方式可以是某一区间的形式,其五种级别的顺序既可以从低到高,也可以从高到低排列。如杜俊枢、郭毅(2014)利用五级量表对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进行了测量。随着研究者的需要,李克特五级量表的答项又被细分延伸至七项。如韦影(2007)在测量企业社会资本时使用了李克特七级打分法。相对于五级量表,七级量表的答案项陈述强度更加细分,区别度更高。但也由于其答项之间陈述的意义相近,在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可能难以对答项做出区别从而使问卷调查难以进行。
2. 检验方法。
(1)信度检验。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程度,反映问卷结果受到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在对问卷量表数据进行分析前,首先要考虑问卷数据是否可靠,只有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量表的数据分析才可以进行。在企业社会资本问卷的信度检验中,最常用的是Cronbach"s α系数检验。α系数通常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结合使用,当一组变量通过EFA获得因素后,α系数就被用来估计每个因素所属变量的系统变异,α系数越高,表示该组变量间越有系统性。其他的信度检验还有折半信度和复本信度系数等。α系数取值区间为[0,1],一般认为当α大于0.7时,问卷的信度检验即可通过。而信度也是效度的前提。
(2)效度检验。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结果,反映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问卷设计的题目和答项以及取得样本数据的适用性,从而确定问卷是否具有代表性。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有三种:专家判断法、统计分析法和经验推测法。准则效度是指量表所得到的数据和其他被选择的变量的值相比是否有意义。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准则效度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准则效度的评估方法是相关分析或差异显著性检验。而在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准则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准则效度通常不被研究者采用。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试值之间的对应程度。评估结构效度的方法是FI值、NFI值、CFI值、IFI值等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来判断问卷效度是否显著。企业社会资本的效度检验中,大多数学者进行的是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韦影,2007)。
3. 企业社会资本模型构建。在通过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后,便可以进行企业社会资本模型的构建。企业社会资本测量中构建的模型最为常见的有结构方程模型(SEM)(杜丹丽等,201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韩东平,2012;侯广辉等,2013)、二阶因子模型(张进华,2010)。其中,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该模型中既包含可观测的显变量,也可能包含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变量。并且,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替代多重回归、通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而企业社会资本中的各种关系大部分属于难以观测的潜变量,因此,结构方程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企业社会资本最常用的方法。企业社会资本测量中不常用的还有多质多法模型(MTMM)、特质相关方法模型(CTCM)等。
在对问卷量表进行检验时,最常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STATA等,而对于模型的构建,一般为AMOS软件、Mplus、R语言等软件。
四、企业社会资本测量评述及研究展望
研究至今,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企业社会资本概念仍未统一,其测量总体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概念上的多种分类虽使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更为丰富,但由于参考标准多样而难以具有非常成熟的模式。
第二,企业社会资本数据搜集较为困难。企业社会资本中主要的衡量目标为企业所拥有的各种关系网络。在我国,“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某些企业拥有的某些“关系”也有可能是不正当关系或被不正当利用,因此,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时,企业真实拥有的各种关系网络并不能完全为研究者们所了解。
第三,整体网的复杂性问题。尽管在测量企业社会资本时,诸多学者将其细分至各种个体形式的网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在内部各种关系运动之下,其功能和真实形态远远超过目前所认知的形式。而在测量时,各种细分也都是将其化整为零,实则是另一种个体研究。
第四,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的普适性问题尚待讨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关系网络所表现出的形式和所发挥作用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一种测量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社会资本?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其内涵的把握、结构的划分、指标的筛选到之后模型的建立,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尝试。但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一黑箱被完全揭开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须为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统一进行努力,并因地制宜,将不同的地区纳入考虑范畴,这才能为之后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提供基本指导和原则,也为该类学科的探究提供更为规范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Putnam R. D..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殷琦.基于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靳小翠.企业社会资本衡量研究[J].研究与创新,2015(31).
赵瑞,陈金龙.企业社会资本指数的设计及测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杨鹏鹏,许译文,李星树.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9).
张素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资源获取的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2013.
吴丹.企业社会资本对小额贷款公司影响的社会学分析——以G小贷公司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何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中的社会资本演进探析——以重庆某房地产企业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张进华.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