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17期)
财务·会计
公司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作  者
蒋亚朋(副教授),梅梦兰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870

摘  要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层在披露归因信息时存在自利性倾向,并且自利性归因能够影响投资者决策。如何借助已有信息识别公司经营业绩变动的归因部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心理学领域的凯利三维归因理论,构建了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并结合利润表及其附注对识别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本文所建立的识别模型有效。
【关键词】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17-0027-4一、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在披露公司经营业绩时,通常涉及两类信息:一类是以利润表为主体,涉及各种财务数据和指标的财务信息;另一类是包含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的非财务信息。随着语言信息披露地位的提高,归因信息作为语言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也日益凸显。若管理层能正确披露归因信息,则能引导投资者决策行为,否则会误导投资者判断。
Bowman(1976)最早对组织的业绩归因现象进行了研究,其以82家食品制造公司的年报内容为研究对象,发现该行业后四分之一净资产收益率较差的公司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于业绩的影响;而前四分之一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则认为优质的业绩都是自身正确战略的功劳。孙蔓莉(2004)将“归因”一词由心理学引入会计学领域,用理论分析来说明公司年报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当公司业绩良好时,更倾向于归于内部原因,当业绩不好时,更倾向于归于外部原因。蒋亚朋和刘学波(2007)选取543家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样本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在解释业绩成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归因部位划分现象。
现有文献大都从归因信息披露的特征着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对业绩进行归因时存在自利性倾向行为,但是这种自利性归因行为是基于一定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是否与公司真实业绩归因部位相符还有待继续研究。蒋亚朋(2012)以维纳归因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发现归因部位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当好的业绩归于内部原因时能提高投资者对未来业绩的预期。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可以被引入财务报告情境中,所以本文将以凯利三维归因理论为指导,建立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并结合利润表及其附注对识别模型进行检验,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二、基于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构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总是将自己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三个因素:行动者自身、客观刺激物以及行动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或情境。其中,行动者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行动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行为的发生归于客观刺激物、行动者还是行动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或情境,取决于区别性、一贯性和共同性这三种信息,由于三种信息同等重要,因此凯利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
在财务报告情境下,区别性表现为公司对经营业绩的常见指标和其他考核指标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将每股收益的变化量与社会贡献率的变化量进行对比,反映在业绩上主要表现为,若两者变动方向一致,就说明区别性低,否则说明区别性高。一贯性是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场景、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即是否一时兴起或一如既往。一贯性强调公司业绩要连贯、变化一致,在不同年份好的业绩要继续保持,差的业绩不应该出现恶化迹象。本文收集了样本公司2012 ~ 2014年的每股收益数据,并计算出2013年和2014年每股收益的变化情况。若在业绩好或者业绩差时两者方向变化一致,就认为一贯性高,否则认为一贯性低。共同性是指其他行动者是否对同一刺激物也做出了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即事物是否会因人或因事而异。共同性认应把公司业绩情况置身于整个行业中,而不单局限于公司内部,即当外部恶劣环境对市场造成冲击致使行业业绩不佳时或当市场回暖时,公司的业绩与行业业绩表现是否一致。由于行业每股收益变化不均,本文选取了行业当年平均每股收益与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变化量的方向进行对比,若两者方向相同,就认为共同性高,否则认为共同性低。
当然在识别公司经营业绩归因部位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信息,也可以将三种信息综合起来运用。将每种信息划分为高和低两档,将会有8种组合,但是常用的只有三种,即归于内部的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共同性,归于外部的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共同性和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共同性。
基于此,构建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的应用
1.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将2014年沪深A股2490家公司分为19个行业,通过比较各行业毛利率均值,最后得到2014年毛利率均值较2013年毛利率均值增幅最大的金融行业和金属、非金属行业的239家公司,按照2014年每股收益大小排序后,剔除了一家缺乏可比数据的公司,最终选取了238家公司中每股收益排名在前100名的公司作为本文对于好消息公司进行研究的样本。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对所缺失的数据根据年报进行了重新计算。
本文运用Excel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了分析,表1列示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4年样本公司毛利率均值为29.22%,相比前一年增长了2.62%;社会贡献率和每股收益的均值分别为8.29%和0.72元,相比前一年分别增长了0.85%和0.23元,虽然变化量不大但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由于毛利率、社会贡献率和每股收益都是反映公司业绩的财务指标,且这三者与公司业绩均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公司业绩在上升,符合好消息下样本公司的标准。

 

 

 


2. 识别结果。对100家好消息公司当年的每股收益变化趋势和社会贡献率变化趋势、公司前后两年每股收益变化趋势以及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变化趋势与行业当年平均每股收益变化趋势进行比较,通过对归因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样本公司信息的区别性、一贯性、共同性高低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100家公司中有43家2014年每股收益和社会贡献率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变化,即43家公司数据区别性高,应将这些公司的业绩归因于外部因素,其余57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归因于内部因素;48家公司前后两年每股收益的变化趋势相同,呈现出高度一贯性,所以应将这48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归因于内部因素,其余52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归因于外部因素;79家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变化趋势与行业当年平均每股收益变化趋势相同,说明在行业普遍呈现绩优的情况下,仍然有79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变化趋势能够与行业整体每股收益均值的变化具有高度共同性,所以应将这79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归因于外部因素,剩余21家公司的业绩变化归因于内部因素。利用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协变框架,将三个标准综合考虑,统计出区别性高、一贯性低、共同性高的公司,三种标准下业绩归因部位仅为外部因素的公司有18家,仅为内部因素的有6家。
四、公司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 基于利润表及其附注分析的公司经营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方法。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投资收益这些项目水平的高低,既受公司不可控制因素(如市场因素引起的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受公司可控因素(如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公司可以通过选择供货渠道、采购批量等来操纵公司成本以达到一定的收入)的影响,还有公司可能会通过成本会计系统的会计核算对公司制造成本进行人为处理,所以对以上四个项目的分析应结合多种因素进行。
销售费用是公司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为了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门设立的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营费用。一般来说,在公司的产品结构、销售规模、营销策略等方面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公司的销售费用不会变化太大,即使在某一年度销售费用出现了巨额增加或巨额下降,大部分情况都会被归结为由会计调整所致。管理费用是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为使其管理活动顺利实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一般来说,在以上性质的费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管理费用也不会变化太大,否则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除了以上基于核心利润构成要素的分析,资产减值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资产减值损失是正常的,比如高水平的管理者会在恰当的时机处置或出售公司资产以获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所以本文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除无形资产、商誉以及固定资产等会发生永久性减值的资产外)作为影响企业利润的内部因素。
只要公司在对外的经营业务中涉及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汇兑损益。作为财务费用中的重大项目,汇兑损益的大量增加或减少将直接影响公司营业利润的高低。因为营业外收支不属于公司的日常核算范围,所以其对公司的营业利润并不造成影响,但是这类事项如果出现异常,则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做一些特殊处理,比如考察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以判断营业外收支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资产在取得之后的一项计量,用来衡量公司期末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所以本文将汇兑损益、营业外收支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影响企业利润的外部因素。
2.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在模型的应用中发现,好消息下业绩仅归于内部因素的有6家公司、仅归于外部因素的有18家公司、内外归因部位均涉及的有76家公司。由于业绩仅归于内部因素的样本较少,而内外因素均涉及的公司分析比较困难,所以在好消息下本文选取了业绩仅归于外部因素的18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表3列示了好消息下业绩仅归于外部因素的18家公司利润表及附注的主要项目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均值都较大,分别为249.98亿元和102.17亿元,说明公司的管理成本较高,资产减值损失较严重;销售费用的均值也达到了3.84亿元,相比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支而言,内部因素的均值大大超过了外部因素的均值,主要是由于个别公司的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数目过大,导致整体样本的均值偏高。在剩下的销售费用、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中,汇兑损益的均值相对大一些,有可能成为影响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
3. 识别结果。下面以兴业银行和新华保险为例,结合利润表及其附注来分析影响公司利润变动的部位。

 

 

 

 


从表4可以看出,兴业银行在2014年实现营业利润601.90亿元,比2013年的540.78亿元增加了61.12亿元,增幅为11.3%,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2013年的-11.42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6.31亿元,涨幅高达242.8%。上涨的原因是:受市场走势和金属交易策略的影响,国内金属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余额大幅增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兴业银行2014年利润的增长主要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即由外部因素造成,与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的判别结果相符。

 

 

 

 


从表5可以看出,新华保险在2014年实现营业利润73.91亿元,比2013年的50.70亿元增加了23.21亿元,增幅为45.8%,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2013年的-0.31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24亿元,涨幅高达1145.2%。上涨的原因是:受本市场震荡上行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扭亏为盈。新华保险2014年的利润总额为77.82亿元,比2013年的49.59亿元增长了28.23亿元,增幅为56.9%。利润总额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营业外收支的大幅增加,根据报表附注可知主要表现为预计负债的转回导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的大幅增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华保险2014年利润的增长主要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支的增长造成,即由外部因素造成,与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的判别结果相符。
表6列示了剩余16家好消息下业绩变化归于外部因素的公司利润表及其附注部分项目的变动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16家公司中只有招商银行的利润受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比较大,2014年其资产减值损失比2013年增长了210.1%,主要是因为招商银行当年经济下行,为了避免产能过剩行业对公司还款造成的冲击,公司计提了大量的贷款减值损失。剩下的15家公司中,有10家公司的利润受公允价值损益变化的影响明显。厦门钨业、万顺股份和玉龙股份这3家公司的利润受营业外收支变化的影响明显,主要是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和营业外支出的减少,其中:厦门钨业主要是报告期内政府补助的增加和所缴滞纳金的减少;万顺股份主要是收购其他公司支付的价款小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营业外收入,非常损益和捐赠支出较往年出现大幅下降;玉龙股份主要是政府补助的增加和对外捐赠的大幅减少。东方雨虹、赣锋锂业和宁波银行3家公司的利润受汇兑损益变化的影响明显。
五、结论及建议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在好消息下本文所建立的业绩归因部位识别模型辨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高达94%,说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在好消息下有效。鉴于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希望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应用:
1. 专业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识别模型实施有效的事中和事后控制。专业审计人员可以在对业绩原因进行分析时运用识别模型,在审计过程中将各指标的具体数值输入模型,判断企业业绩的归因部位,分析引起企业业绩变动的真实原因,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降低现有的审计风险并有效预测事后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2. 相关投资者可以利用识别模型降低投资风险。从现有投资者水平来看,专业的投资者极度缺乏,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半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他们的投资行为常常基于道听途说的信息。投资理财离不开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谨慎的投资者应该全方位了解被投资公司,分析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若投资者能有效地利用识别模型,主动去剖析投资对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管理层的信息披露报告,可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保护自身利益。
3. 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识别模型来规范信息披露。从管理层制定信息到信息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一系列信息披露过程需要各方积极配合,当然监管部门需要发挥最大效用。监管部门要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归因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对存在虚假记载或重大错报、谎报的行为要及时遏制,若能运用模型有效识别业绩归因部位,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Bowman E. H..Strategy and the weather[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76(17).
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
蒋亚朋,刘学波.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中的归因行为[J].经济导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