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9期)
金融与理财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盈利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  者
王晶晶1,唐亚琦2,高 翔3,王 席3

作者单位
1.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南京210088;2.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242000;3.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

    【摘要】自201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开始选择同业业务作为规避监管和增长利润的主要工具,同业业务因此迅速发展。本文研究表明:同业资产规模和同业负债规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非线性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随同业资产规模的上升而减少;另一方面,存在一个同业负债规模临界值,经济利润在此之前随同业负债规模的上升而增多,在此之后,随同业负债规模的上升而减少。基于此,本文认为同业业务应回归其最初的本质作用,即流动性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盈利性;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9-0065-6一、引言
在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当局为防止我国经济受其负面影响,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计划,我国商业银行也因此超常向市场投放信贷,这一行为导致信贷风险过多堆积和聚集。2010年后,我国当局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后,出台了多项监管措施,如存贷比限制、资本金约束等,以此来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控制和限制,于是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受到限制。在这一背景下,同业业务随后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和套利的主要工具,其规模开始迅速增长,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增加,最终在2013年6月爆发了“钱荒”事件。
本文旨在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规模对其盈利性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上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对待同业业务的态度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策略,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同业业务是银行与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业务。当前,研究同业业务规模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相关文献甚少。但对同业业务的发展及作用、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在同业业务发展动因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单湘莉(2013)指出,同业业务的作用起初是管理银行的流动性,但由于其既可降低存款和资本约束,又可增加收入来源,从而发展成为规避监管和增加盈利的工具。
此后,陈一非、廖为鼎(2014)进一步指出,我国利率不断市场化、金融机构保持竞争优势、不同机构的资金融通需求以及规避监管的动机是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开始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因。
在同业业务功能研究方面,国外学者Giulia Lori等(2006)指出,同业市场可以帮助银行分摊风险,但也不排除有传染风险的可能性。此后,Christian Upper(2011)、Massimiliano Affinito(2012)相继发表文献验证了这一结论。
国内学者肖崎、阮健浓(2014)通过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业业务有助于银行之间流动性的相互调剂,会给银行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但由于同业业务在同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和同质性,银行又往往使用高杠杆及期限错配来赚取差额利润,于是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风险。
这些研究从宏观层面证明了目前同业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在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Nicolae Petria(2015)运用欧洲27国的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其盈利性受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业务多元性、市场竞争度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他学者,如Bogdan Capraru等(2014)选用中欧和东欧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主要有监管程度、税收制度等,微观层面主要有股权结构、服务质量、营运资金的管理等。
国内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周元珍(2004)从银行规模角度,论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优规模,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大却未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
董建伟(2011)从信贷规模方面,运用风险成本分析法论证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最优规模。
高畅(2012)从资产结构占比以及自身的盈利性两个角度介绍了银行贷款业务、贴现业务以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
李瑞等(2006)从资产流动性、安全性、资本充足性和经营效率的角度选取相应指标,对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性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鑫等(2014)从持股比例和股东性质两个方面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以上研究基本提到了同业业务对银行盈利性的影响,然而,尚未有学者专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其盈利性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引入同业业务规模的二次项以及时间固定效应,验证了同业业务规模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非线性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为了得到更完整、准确的数据,通过Wind公开发布的财报信息,选取了16家在我国内地上市的商业银行2007 ~ 20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
它们分别为:①拆出资金,指某银行向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出资金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资产项,在以下研究中为同业资产的一部分。②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指某银行在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资金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资产项,在以下研究中为同业资产的一部分。③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指某银行与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约定先买入对方资产并在未来某一时间卖出给对方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资产项,在以下研究中为同业资产的一部分。④拆入资金,指某银行向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负债项,在以下研究中为同业负债的一部分。⑤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指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某银行存放资金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负债项,在以下研究为同业负债的一部分。⑥贷款总额,指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贷款业务,对象仅为个人和企业,不包括同业贷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资产项,在以下研究中与同业资产并列。⑦存款总额,指居民和企业在银行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负债项,在以下研究中与同业负债并列。⑧资产总计,指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项总额。⑨营业利润,指在利润表上未扣除其他利息和税的营业利润。⑩同业收入,指通过拆出资金、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而获得的直接收益。
表1为上述10组数据的描述统计,数据单位为元,每组数据涵盖了16家上市银行共340个观测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数据存在一定的统计难度,在340个观测值中存在少量缺失数据,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影响整体统计效果。

 

 

 

 

 

 

 

 


(二)数据处理
对商业银行而言,其盈利性与总资产、总负债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因而研究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项和负债项。常用的商业银行资产分类方法之一是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划分,如下页图左列所示。
但这样的分类并不能帮助本文对同业业务进行研究,因此,为了方便有效地研究同业业务规模,本文根据业务交易对象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如下页图右列所示:首先是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所形成的资产项,称为“同业资产”;其次是银行和个人或企业之间的交易所形成的资产项,这里主要为贷款业务,因此称为“贷款资产”;最后是一些无法根据交易对象所分类的资产,如现金资产和固定资产等,称为“其他资产”。商业银行负债的分类,按照同一逻辑,根据业务交易对象,将其分为同业负债和一般存款。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的部分长期债券类票据,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营业利润而非净利润,即未扣除融资利息,因此不将其纳入考量。
在上述新分类原则的基础上,综合中国人民银行对同业业务的定义以及学者肖崎、阮健浓(2014)的研究,本文根据以下公式变换得到新的数据:
同业资产(ia)=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买入返售 (1)
同业负债(il)=拆入资金+同业存放+卖出回购 (2)
其他资产(oaf)=资产总计-同业资产-贷款资产 (3)
最后,运用新的资产分类法对最初数据进行变换,得到如表2所示的几组变量,后续研究将主要围绕这几组变量来进行。

 


四、实证模型的构建
面板数据的基本模型一般有三个:
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其中常数项不随时间和个体的变化而变化,系数也不随个体的变化而变化。
yit=a+bxit+μit(ai=aj=a,bi=bj=b) (4)
变截距模型:常数项随时间或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该模型,可根据常数项的变化是随机的还是固定的分为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
yit=ai+bxit+μit(ai≠aj,bi=bj=b) (5)
变系数模型:常数项变化的同时,系数也在变化。
yit=ai+bixit+μit(ai≠aj,bi≠bj) (6)
对第一个模型即公式(5)而言,目前还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否存在个体效应或时间效应,需做进一步验证,因此该模型不适用。
对第二个模型即公式(5)而言,假定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个体效应,即剔除所有研究变量对盈利性的效应,不同银行的盈利性不尽相同并不随时间改变,其原因可能是其战略选择不同,或是品牌影响力不同等。第二个模型同时假定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时间效应,即不考虑所有研究变量对盈利性的效应,每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在某一时期存在相同的效应,这一效应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其原因可能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在某一经济环境条件下,商业银行存在一部分相同的盈利能力。
对第三个模型即公式(6)而言,假定同一个解释变量在不同个体中即不同银行中对被解释变量营业利润的效应不同,这需要更大容量的样本数据,在操作中难以实现,因此,该模型亦不适用。
综合上述不同因素,第二个模型较为合适。其中,判定其个体和时间效应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则有待继续验证。因此,如公式(7)所示,根据第二个模型设定同业业务规模对盈利性影响的模型:

 

  
将公式(7)左右两边同乘TotalAsset之后得到下列公式:
oiit=ai+at+b1iait+b2lait+b3oafit+b4ilit+b5dpit+μit (8)
根据类似原理,选择公式(5)变截距模型验证同业资产价格和同业资产规模的关系:
ipit=ai+at+b×iait+μit (9)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同业业务规模对盈利性的影响,本文引入了另外4种非线性的情况,来验证同业业务规模对盈利性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
其一,笔者引入了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二次项,来验证其对盈利性非单调的影响,如公式(10)所示:
oiit=ai+at+b1iait+b2lait+b3oafit+b4ilit+b5dpit+b6iait2+b7ilit2+μit (10)
其二,笔者引入了同业资产和贷款资产的乘积项,来验证同业资产规模在不同贷款规模水平下对盈利性的影响,如公式(11)所示:
oiit=ai+at+b1iait+b2lait+b3oafit+b4ilit+b5dpit+b6ia×lait+μit (11)
其三,笔者引入了同业负债和贷款资产的乘积项,来验证同业负债规模在不同贷款资产规模水平下对盈利性的影响,如公式(12)所示:
oiit=ai+at+b1iait+b2lait+b3oafit+b4ilit+b5dpit+b6ilit×lait+μit (12)
其四,笔者引入了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乘积项,来验证同业资产规模在不同同业负债规模水平下对盈利性的影响,或者同业负债规模在不同同业业务规模水平下对盈利性的影响,如公式(13)所示:
oiit=ai+at+b1iait+b2lait+b3oafit+b4ilit+b5dpit+b6iait×ilit+μit (13)
考虑到上述模型同时包含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在分析时存在一定复杂性,为了更简便和直观地研究同业业务规模对盈利性的效应,本文进行一阶差分,将并非为本文考查重点的个体效应消除(差分过程在此省略)。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3和表4显示了八组回归分析的结果,这些回归涵盖了同业业务以及其他相关变量对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线性、非线性以及不同变量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表3中回归(1)的结果显示,这4个变量对营业利润的线性影响极为显著。同业资产和其他资产对营业利润有负面的影响,同业负债和贷款资产对营业利润则有正面的影响。但整体拟合度较差,根据R2显示,拟合度仅为26.9%。因此笔者怀疑是否遗漏了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或者存在时间固定效应,亦或存在变量对营业利润的非线性效应,其具体检验将在之后的回归组别中进行。
在已知一般存款对营业利润有影响的前提下(吸收存款水平越高,所支付的利息成本越高,则营业利润越低),在回归(2)中先引入这一变量,目的是检验一般存款是否为遗漏的控制变量。根据结果显示,一般存款对营业利润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符合前文推测。但是拟合度并未显著提升,仅为27.8%。同时,同业负债、贷款资产和其他资产显著性水平大幅度降低。通过观察发现,这是由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变小以及标准差增加导致的。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可能是一般存款的水平与这三个变量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这三个变量对营业利润的一部分影响被转移到一般存款变量上,最终导致其显著性水平大幅降低。考虑到这三个变量能够基本包含一般存款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同时又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变量,因此舍弃第(2)组回归。
笔者认为上一组回归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的控制变量,因此排除遗漏控制变量的假设,所以在第(3)组回归中进行时间效应的检验。
首先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值小于5%,因此拒绝随机时间效应的原假设;然后根据Likelihood ratio检验结果,P值几乎为零,表明固定时间效应显著。因此在第(3)组回归中引入固定时间效应,即不考虑所有研究变量对盈利性的影响,每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在某一时期相同,并且这一效应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但不随个体(商业银行)的变化而改变。其原因可能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在某一经济环境条件下,不考虑各家银行战略、品牌、资产负债水平和结构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消失,因此平均瓜分市场,盈利性达到相同水平。这样的盈利性水平是与市场容量和经济条件相关的,因此其效应在检验中的结果显示为固定而非随机。
在引入固定时间效应之后,各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小幅度降低并且保持显著,拟合度也由27.8%大幅度提升至59.7%。但是贷款资产的显著性水平小幅降低,由5%跌至10%,这是由其系数的降低所导致的。
相比较第(1)组回归,第(3)组回归的拟合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证实了存在固定时间效应的假设。但是考虑到贷款资产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降低,以及拟合度仍旧不是非常高,笔者将在第(4)组回归中进行非线性模型的检验。
首先引入的是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平方项。根据结果显示,几组变量的系数均为显著,特别是贷款资产变量也由10%的显著性水平上升到5%左右,拟合度也由59.7%上升至61.9%。贷款资产的系数相比较上一组有了小幅上升,其他资产对盈利的影响则小幅减弱。同业资产不再对营业利润产生线性影响,虽然仍然是负面影响,但影响大小与同业资产规模本身处水平相关,图形为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右半段。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影响相比较前几组回归则有了较大的变化,影响大小以及方向都与同业负债规模本身所在水平相关,营业利润先随同业负债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后随同业负债规模的增加而减小,其图形为一个完整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在第(4)组的回归中,证实了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与其自身规模相关。因此,笔者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变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可能也与其他变量所处水平相关,所以在随后的几组回归中将引入不同变量间的交叉项。考虑到其他资产中涉及大量固定资产,其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大幅度变化,因此推测同业业务的规模水平与其相关性不大。所以在随后的回归中,只考虑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贷款资产的相互影响,具体如表4所示。
在第(5)组回归中,首先检验的是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互动效应。根据结果显示,交叉项显著,表明同业负债和同业资产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与彼此所在水平相关:同业负债越大,同业资产对营业利润的负面效应越大;同业资产越大,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正面效应较小。但是贷款资产的显著度由5%降至10%,拟合度也小幅降低。相比较表3中第(4)组回归,其回归效果略微变差。
在第(6)组回归中继续引入同业资产和贷款资产的交叉项。结果显示,拟合度由表3中第(4)组回归的61.9%上升至64.4%,交叉项也显著,表明同业资产越大,贷款资产对营业利润的正面效应越小。但是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在引入了这一交叉项之后,显著性消失。这主要是因为其系数的绝对值大幅降低,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与交叉项存在较高相关性,其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被转移。综合上述因素,由于存在较多不显著变量,笔者决定舍弃第(6)组回归。
在第(7)组回归中引入最后一组同业负债和贷款资产的交叉项。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显著,表明同业负债越多,贷款资产对营业利润的正面影响越小;或者贷款资产越多,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正面影响越小。在拟合度方面,这组的结果较表3中第(4)组回归稍低,但大致水平相当,都为61%左右。综上所述,回归效果与表3中第(4)组回归旗鼓相当。
到目前为止,在讨论过的七组回归中,第(4)组回归和第(7)组回归综合效果最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第(8)组回归,以综合上述两组的变量,希望获得一个最优模型。然而考虑到变量较多,这样就需要更大的样本容量,也容易发生共线性问题,因此在甄别之后决定在这次回归中剔除同业资产的二次项,原因是同业资产对盈利性的影响在第(4)组回归中的本质还是单调递减,与线性单调递减区别不大,因此将它剔除对整体影响不大。
第8组回归结果显示,在综合引入了(4)和(7)的变量之后,拟合度几乎没有变化,但同业负债的平方项和同业负债与贷款资产的交叉项显著性消失。这是由于两变量都含有同业负债项,相关度可能较高,因此出现了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所以结果不显著。综上所述,舍弃第(8)组。
综合以上八组回归来看,第(4)组回归效果最佳,第(7)组次之。虽然第(5)组综合回归效果较前两组较弱,但整体模型较为显著,并且其包含的交叉项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此后续分析将综合这三组回归,以第(4)组为主,第(5)组和第(7)组为辅。回归(4)、回归(7)和回归(5)的相应模型如公式(14)至(16)所示,由于个体效应在一阶差分后被消除,其时间效应也非本文研究重点,因此为了简便起见,在此不代入具体数值。
oiit=ai+at-0.085iait+0.145ilit+0.056lait-0.061oafit-(4.77E-14)iait2-(3.96E-14)ilit2+μit (14)
oiit=ai+at-0.165iait+0.157ilit+0.083lait-0.064oafit-(2.00E-12)ilit×lait+μit (15)
oiit=ai+at-0.090iait+0.114ilit+0.052lait-0.061oafit-(6.81E-14)iait×ilit+μit (16)
最后,回归(4)在统计上的高显著度说明理论模型得到了真实经济数据的验证,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同业资产整体对营业利润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大小与本身规模和同业负债规模有关:同业资产本身规模越大,对营业利润的负面影响越大;同业负债规模越大,同业资产对营业利润的负面影响也越大。
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前营业利润先随同业负债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之后随同业负债规模的增加而减小;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也与贷款资产规模所在水平相关,贷款资产规模越大,同业负债对营业利润的正面影响越小。
贷款资产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与同业负债所在水平相关:同业负债越多,贷款资产对营业利润的正面影响越小。
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和贷款资产规模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过多的同业业务会削弱任何对营业利润有正向影响变量的效应,也会强化任何对营业利润有负向影响变量的效应。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本文构建的模型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1. 同业资产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利润的负效应。同业资产规模的扩张虽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会计利润,但由于其利润率比一般贷款业务低,并且其价格会随其规模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同业间的融资行为实质上是在耗损银行现有的可贷资金,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行为。因此,“同业资产的扩张可以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假象,事实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正随着同业资产规模的扩张逐渐被耗损。
2. 同业负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利润的非单调影响。适当的同业负债规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一定量低成本的资金,但随着其规模的增大,这些低成本资金将不再便宜,其价格将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而上升,最终将会超过银行社会存款资金的价格,从而开始耗损其经济利润。因此,同业负债规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利润的影响是非单调的,即存在一个临界值区分其对银行盈利性的正负效应。
(二)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同业业务应该回归其最初的本质作用,即流动性管理。根据前文的分析,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之所以对银行经济利润有负面效应,是因为银行将其作为一种盈利性产品并将其大力发展,最终在会计利润增长的表象下直接导致经济利润的耗损;同样,同业负债规模的增长之所以会在起初对银行经济利润有正面影响,是因为银行通过其获得了一定量的低成本可贷资金,通过超额利差获取额外利润,但其过度的增长也会对经济利润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同业业务管理适当规模的资金头寸的确可以帮助银行增加利润,但如果将其视作一款盈利性产品,则会适得其反。
因此,从银行盈利性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慎重发展同业业务,将其回归到流动性管理的本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Bogdan Capraru,Iulian Ihnatov. Banks’ Profitability in Selecte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16).
Christian Upper. Simulation Methods to Assess the Danger of Contagion in Interbank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1(3).
Massimiliano Affinito. Do Interbank Customer Relationships Exist? And How Did They Function in the Crisis? Learning from Italy[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2(12).
Nicolae Petria,Bogdan Capraru, Iulian Ihnatov. Determinants of Banks’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EU 27 Banking Systems[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0).
陈一非,廖为鼎.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动因及存在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14(9).
高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盈利性分析方法浅析[J].时代金融,2012(30).
孙鑫,李楠,陈希娅.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同业业务与经营业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11).
肖崎,阮健浓.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J].金融论坛,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