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5期)
审计·CPA
内部控制质量、外部治理环境与审计定价——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

作  者
刘建民(教授),杜慧燕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摘  要

摘要】本文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治理环境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定价,即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改善外部治理环境能促进内部控制治理与审计定价的关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审计定价;外部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5-0074-5一、引言
证监会上市部、财政部会计司和证监会会计部在联合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13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建议,研究探索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内控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控建设,并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加大对内部控制违规信息披露方面的惩处力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促进相关法规政策等的有效施行。由此看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在不断完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主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受到关注,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在积极探索中,逐渐形成以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相关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为辅助支撑,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部门为主导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并且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控,同时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审计定价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正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的现实背景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定价间的相关关系,并且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制度背景与成熟的欧美市场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结论和外国的研究结论有可能也不尽相同。North和Thomas(1993)认为不同的外部治理环境将产生不同的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引导企业的不同行为。相对来说,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保护程度还较低,造成与其相适应的治理环境也会与成熟的欧美国家显著不同,并且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我国各地间的市场化程度差异也比较大,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还从不同地区的治理环境角度出发,考虑其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的影响。这样有利于结合我国国情,从制度层面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释不同的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是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关系的研究较多,其中Daigle 等发现信息技术方面的审计师对于控制风险的评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需要的时间和审计定价。Rama、Hogan和Wilkins(2001)研究发现当审计师认为公司存在较高内部控制风险时会增加更多的审计程序来防范风险,并且该风险可能会带来诉讼风险,因此要增加一定的风险溢价。Hoitash(2009)等认为在相关性程度的比较上,与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相比,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更大。
国内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曹建新和陈志宇(2009)认为,基于不同程度的审计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在审计质量较高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而在审计质量较低时,如果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提高,审计定价会显著降低。张旺峰等(2011)在构建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方红星等(2009)指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和优化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上,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林斌和饶静(2010)分析指出,内部控制质量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期向大众传递公司具有良好且真实价值的消息。
(二)内部控制与治理环境
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从外部治理环境角度来考察内部控制差异的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则较少。国外的研究中,Nabar(2007)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程度、法律执行水平呈正相关关系。Agarwal(2007)则进一步指出,处于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公司,其内部控制程度与内容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国内研究中,陈晓(2001)分析发现,各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手段,使各地区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沈洪涛(2007)发现,在不同的外部治理环境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程度显著不同。夏立军(2005)研究指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才能解决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陈国英(2010)研究指出,外部治理环境对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黎明梅(2009)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要素构成,并且外部环境是外因的基础所在。祖瑞琳(2007)研究发现,通过完善法制建设以及政府的行政监督,才能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在外部治理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自身意义、构成因素、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只是局限于发展动态、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维度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内部控制和审计定价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应地,立足于外部治理环境的差异,考察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相关研究则更为欠缺,存在一定的盲区和空白。因此,本文对填补我国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控制的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研究设计及模型构建
(一)研究设计
在审计风险模型中,AICPA(SAS NO.47)将审计风险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控制风险的水平判断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等。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抑制管理层和员工的舞弊行为,降低报表中的错报数量,所以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要进行一些事前调查工作,评估其风险水平,再决定后续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的企业,审计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就会降低,审计定价自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另外,根据保险理论,当被审计单位因自身原因经营失败或陷入破产困境时,注册会计师名誉会受到严重损害,并且有可能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为了避免该种诉讼风险,在正式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后续的重要性水平设定提供依据。注册会计师需要对构成重大错报风险要素之一,且占比较大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着重考虑。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承担的审计风险也越大,将来产生诉讼风险的概率就越高,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收取一定的风险溢价来进行弥补(Houston et al.,2005)。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负相关。
对于外部治理环境,由于“法律软约束”等问题的存在,即不同地区间政府干预、各种关系的存在,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各有差异,法律有时无法保障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故这些地区的公司出现审计风险的现象比较普遍。North和Thomas(1993)研究发现,外部治理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是为促进经济交易与政治交易而形成的激励机制,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将引起不同的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引导企业行为。夏立军(2005)研究指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才能解决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陈国英(2010)研究指出,外部治理环境对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会使得注册会计师更容易判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好坏,使其对审计定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外部治理环境会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负向关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SMAR数据库,以及手工录入巨潮网中的相关数据,同时本文还剔除了样本中的金融保险类公司、数据缺失和1%的极值公司样本。最终使用2011 ~ 2013年创业板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三)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本文选用审计年报中的审计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AFEE)表示。
2. 解释变量。
(1)内部控制质量(ICI)。本文拟借鉴目标导向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张兆国,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综合指数(见下页表1)。本文认为,内部控制质量指的是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度。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的控制基准委员会(COCO)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为: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要看其是否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存在很多优点,与各种复杂的控制环节要素相比较,企业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相对来说更易于评价考核,其评价考核的标准和依据也更加客观、可靠,并且资料易于获得,增加了可操作性(张旺峰等,2011)。
鉴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表中的变量较多,部分指标间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七个代表性公因子,这七个公因子累计的方差达到77.23%,说明由此构建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的解释能达到77.23%。然后将计算出的每个因子指标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所解释的方差比例,以此计算出衡量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综合得分(ICI)。

 

 

 

 

 

 

 

 

 

 

 


(2)外部治理环境(MARKET)。樊纲(2011)针对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发育程度、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环境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统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编制出2007 ~ 2009年市场相对进程指标。
本文参考杨德明(2010)的做法,采用2009年的地区相对市场进化指数作为衡量外部治理环境的变量。虽然本文使用的样本为2011 ~ 2013年创业板的数据,但近年来各个地区之间的相对市场化进程差异不大,使用2009年地区相对市场化进程指数作为衡量外部治理环境的变量,不会对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3. 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LnASSETS)。Simunic(198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从影响程度考虑,对审计费用影响最深的是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公司的规模。此后张继勋(2005)等一些学者通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所以,本文选取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2)审计复杂度(RECINV)。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复杂性,风险隐患较高,是固有风险中的重要考察点,通常被注册会计师认为是需要重点审查,且审计难度较大的科目。
(3)上一年度的审计意见(OPIN)。对于上一年出现问题的企业,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以及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可靠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审计证据进行核实。
(4)审计师变更(CHANGE)。李爽(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将审计师变更分为监管诱致型变更和自愿性变更后,监管诱致型变更容易使得下一任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加深关注,由此造成了审计费用的风险溢价。因此本文将这一变量纳入模型。
(5)由“十大”审计(BIG10)。由于品牌效应等影响,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会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竞争力相对较强,因此,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对而言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本文中的变量、符号表示及其定义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 即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外部治理环境对内部控制治理与审计收费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借鉴 Simunic的审计费用模型,结合我国市场特点,设立如下模型:
模型一,分析固定风险、内部控制质量(控制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关系:
LnAFEEi=β0+β1ICIi+β2LnASSETSi+β3RECINVi+β4OPINi+β5CHANGEi+
β6BIG10i+εi
模型二,分析不同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审计定价的关系:
LnAFEEi=β0+β1ICIi+β2MARKETi+
β3ICI×MARKETi+β4LnASSETSi+β5RECINVi+β6OPINi+β7CHANGEi+β8BIG10i+εi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AFEE)平均值为12.961,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3.029,说明审计费用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内部控制质量综合得分(ICI)的平均值为-0.015,最小值(-0.559)与最大值(3.054)之间的差异为3.613,表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在不同公司之间差距比较大且平均值偏低。上市公司审计复杂度(RECINV)的标准差为0.131,表明样本公司由于存货和应收账款引起的审计复杂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由“十大”进行审计(BIG10)的上市公司达到55.6%,达到了一半以上,说明大部分公司都倾向于聘用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极小值为19.491,极大值为22.566,标准差为0.543,说明公司规模差异较大。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占到 37.2%,衡量外部治理环境的市场化程度(MARKET)的均值为9.568。

 

 

 

 

 

(二)相关性分析
表4列示了模型中各个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其中最高为0.504,说明了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4还可知道,内部控制质量(ICI)、外部治理环境(MARKET)、公司规模(LnASSETS)和是否由“十大”审计(BIG10)均在1%的水平上与审计定价显著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假设1,审计复杂度(RECINV)和审计师变更(CHANGE)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审计定价。
(三)回归分析
表5列示了模型一在进行回归分析后的结果。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调整后R2为0.213,说明该模型能够解释因变量的拟合度较好。模型结果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研究假设1相符,其相关系数为-0.17,并且这种相关性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和以往主板相关研究一致,公司规模(LnASSETS)、是否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BIG10)和审计复杂度(RECIN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187、0.120和0.247,并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对于创业板来讲,公司规模(LnASSETS)、审计业务的复杂性(RECINV)、是否由“十大”审计(BIG10)仍然是影响注册会计师收费的重要因素。当聘请十大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业务越复杂时,注册会计师会耗费更多审计成本,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CHANGE)的相关系数为-0.039,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与客户较为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审计市场中,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会以相对低的价格争取客户。
下页表6为模型二的回归分析结果,整体拟合度相对模型一来说更好,调整后R2为0.253,表明该模型能够解释因变量(LnAFEE)的拟合度较好,F值为35.081,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二相对于模型一增加了一个外部治理环境的自变量和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质量的交互项。自变量MARKET的相关系数为0.05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不同的外部治理环境对审计定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外部治理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审计定价则越高。MARKET与ICI的交互变量(MARKET×ICI)相关系数为0.037,在接近于5%的水平上显著,并且相对于模型一,解释变量ICI的系数显著提高,由原来的-0.17变为-0.558,验证了假设2,即外部治理环境会促进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负向关系,说明了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其他的控制变量,审计复杂度(RECINV)、公司规模(LnASSETS)和是否由“十大”进行审计(BIG10)和模型一结果一致,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上一年的审计意见(OPIN)相关系数为正,原因可能是相对于主板来说,创业板大多是新兴高科技以及家族式企业,它们要面对更加严苛的上市退市条件和更大的融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融资或者利用政府相关的扶持政策,创业板企业对于审计意见的类型更为重视,但是该变量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对于我国创业板公司来说,审计收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传统的公司资产规模、审计复杂度等,这些因素是由企业审计风险中的固定风险所决定的。在这些方面,审计机构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仍然需要深入了解,严格把控。而对于审计风险中的控制风险,经过模型一验证,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即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时,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会比较小,审计收费就比较少;而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证据,花费更多的时间,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审计定价水平也就比较高。所以,这提醒审计机构,在评估审计风险和制定收费标准时,除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纳入考量范围。
回归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不仅在主板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意(张旺峰,2011),在创业板也已经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视。但是审计收费的完善,仅靠政府、外部审计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从表4可知,不同上市公司间的内部控制质量差异还比较大,还需要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其内部控制质量。
假设2得出的结论——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负向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这样才能解决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对于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要给予绝对的关注,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不仅应该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法规等,还要培育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提升各方面的法制水平,促使本地区市场化进程加快,进而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朱小平,余谦.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4(2).
张兆国.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
方红星,孙翯,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 ~ 2005年年报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9(2).
杨有红,汪薇.2006 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1).
张敏,朱小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J].经济管理,2010(1).
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议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2).
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制定、分析与评价[J].上海证券,2010(6).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
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1(2).
李补喜,王平心.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
孙新宪,田利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审计收费吗?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盖地,盛常艳.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