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 9 期
财会月刊(9期)
教学之研究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管理会计》课程设计

作  者
余 婕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

【摘要】 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需要构建一个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分布式认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媒介观、教学过程观等教学观,并对如何改进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 分布式认知;管理会计;教学设计一、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启示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的一个多分析单元系统。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分布式认知下的教学从只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认知过程,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的知识理解和记忆、简单化的问题解决)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理解、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从关注学科知识获得到关注单元素认知发展的路径。
从分布式认知出发演绎出两种教学策略:一是认知合作性学习。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个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他们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互相争辩和讨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形成更灵活、更充分的理解。二是学习环境设计。这里的环境不是指单纯的教室环境,还包括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认知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电子资料、计算机多媒体等)和认知工具来实现自己的认知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分布式认知下《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观
1. 分布式认知下的学生观。在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以达到教师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分布式认知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认知元素之间的共同协作和信息的聚集与共享,主张让学生从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向在集体切磋的氛围中学习,因此产生了新的学习观。
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创建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本人与助学者为了某项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而组成的学习团体。学习共同体提供给学习者进行交互的机会,每一个成员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水平加入知识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并从中获得来自助学者的支持。学习者还能在该共同体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身份感和学习成就感。在共同体学习的模式中,学生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学习者,而是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者,学生还会持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既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成为帮助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运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模式,符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有益于提高学生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的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2. 分布式认知下的教师观。在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学习是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来源,而且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融入学习共同体之中。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应当加入学习共同体,成为观察者和协调者,帮助学习者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充当学习者的合作者,与学习者共同探究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启发学习者。
管理会计的许多教学内容适合以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这一学科性质为教师融入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行性。教师应改变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为己任、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广泛运用多样教学手法的过程中,恰当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3. 分布式认知下的教学媒介观。学生在学校学习功课,主要是间接地获取知识和经验,因此他们的学习不得不依赖于媒介,通过媒介来进行认知。这里的媒介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体的直观感受和记忆;也可以是外部的,如学习材料、学习资源、教学软件、计算机媒体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介被仅仅视为向学习者呈现和传递教学内容的工具。而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媒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工制品”,这些人工制品能增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凡是高效的人工制品都可以作为教学媒介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的效果。比如,当教师在对“成本性态”这一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的时候,可以运用概念图来启发学生围绕“成本性态”梳理成本性态的概念在其他各相关章节、各相关知识点方面的运用。借助概念图这一媒介,学生就能轻松有效地将知识串联起来,达到系统化而非碎片化学习的目的。
4. 分布式认知下的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包括提供学习资源、设计问题情境、协助问题解决和组织评价反思四个环节。
首先,在某个教学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以便于学生实现基本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其次,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借助问题来驱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问题的系列化,力图形成有效的“问题串”,以实现问题的层层深入,步步启发。再次,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确保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不至于有较大的偏离,并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分析问题成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较明晰时,教师就不要有过多的干扰,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分析、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问题解决成果。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并对学生的成果以及参与程度进行评估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再次反思。在评价反思阶段,不仅有教师的评价、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评价,也有学习者自身的反思,同时还有各个共同体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的结果将影响对知识体系进一步的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重新构建,从而使教学更完善,促进学习者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观与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教学观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运用对比如下表所示:

 

 

 

 

三、分布式认知下《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情境设计。科学的教学情境设计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源泉,创设模拟现实场景的学习情境是促进认知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方法之一。借助情境的创设,学生能深入模拟企业实务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应用和转化。比如,在讲到“股东权益报酬率”时,不妨给学生创设一个企业的情境,基于此情境给学生布置一个目标任务,要求以某某企业为分析背景,寻找提高该企业股东回报的方法。学生们通常在拿到这样的任务之后,都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去一探究竟。
在设计情境时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旨在抛砖引玉,为学生的求知过程提供探索的方向,需通过一步一步地推进和引导学生的求解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因此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教师不宜将教学内容一次性全盘提供给学生,否则,即便情景模拟很逼真,也会由于不能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和拓展思维,而让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材料设计。学习材料设计要根据某一学习主题确定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的形式和种类,并明确每一种材料所起的作用。学习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音频、试题库、案例库、实践教学材料等多种形式。合适的学习材料能为学习者提供有利于吸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信息。教师在设计学习材料时,需注意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应获取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材料。如果教师只提供单一角度的材料,则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难以总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例如,在讲到“盈亏平衡分析”时,如果教师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公式讲解,学生可能会陷入机械记忆的学习中。而试题材料的提供则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公式,盈亏平衡分析案例的提供则能帮助学生理解本知识点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运用,Excel盈亏平衡动态分析图的绘制则能帮助学生运用电脑测算盈亏平衡的技能。通过这些学习材料的综合运用,学生从认知、技能、理念等方面有深度、有拓展地掌握某一知识点。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视角,教师应注重设计适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材料,比如适合合作学习的案例材料、视频材料,设计适合以课堂研讨会形式开展的学习话题等。
3. 学习支架的设计。学习支架就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学习者达到相应的能力时不必继续提供帮助的一种学习工具。学习支架可以采用的具体形式有设问、范例、建议、向导与指南、图表等。搭建学习支架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运行的作用,通过支架的帮助,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被内化,即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借助学习支架,可以体会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搭建学习支架包括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深入广泛的探究空间等。
以“编制全面预算”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课前可采取设疑的方式为学生搭好支架,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们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运用预算作为管理工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有何优缺点等问题,并选取企业预算实例供学生阅读,然后采取流程图的方式将全面预算的各项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整体支架,使学生明确编制预算的顺序和每一项预算之间的联系,理解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和编制程序。
4. 学习评价设计。评价与反思是设计教学系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常用的学习评价形式有选择性评价、论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四种。选择性评价以客观试题的形式让学生做出选择性反应;论述性评价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回答;表现性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实施学习活动时的表现,也可以评价学生展现的学习成果,还可以评价学生展示某种技能时的水平;交流式评价常常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观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面谈、倾听与问答、讨论等方式。
传统认知视角下的学习评价通常采用前两种评价形式(选择性反应评价和论述性评价),并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依据,以预设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杆。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对于检验学生认知的程度的确具有积极意义。但缺点是其把预设的标准答案作为评价学习者学习成效好坏的唯一依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未能充分体现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学习导向下,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灵活地引入后两种评价方式,并且使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化。
另外,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而且可视为相互评价的过程。当某个成员将自己的观点、学习成果等与其他成员分享时,其他成员可对之做出评价和讨论,通过彼此资源分享、解析、释疑、互补、修改和反馈,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实现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G Salomon.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considerations[M].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Richard J. Stiggins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方振政.分布式学习中教与学的角色变化[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李名威,郭丽娟,刘国峰,谢裴清.基于大学生课堂思维进程的会计教学方法探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会计学(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