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俞校明(教授)
【作者单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
【摘要】大数据通过云计算等数据挖掘手段“让数据发声”,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蕴藏其中的数据规律,并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这已经成为审计面临的新常态。本文从审计理论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来探讨应对审计新常态的举措与实施路径。笔者认为,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大数据虽然终究只能起到参考作用,不能代替注册会计师本身的审计查证,但是必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做出更为精准的职业判断。
【关键词】大数据;云时代;新常态;职业判断一、引言:审计新常态已经来临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迈入20年之际,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大领域。“开放、协作、分享” 的互联网精神与“产品、用户、服务”的互联网思维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有远见的产业、行业和各类机构,都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云计算、大数据,审计将面临新常态。大数据、云计算作为热门词汇,其使用频率之高让人咋舌。大数据通过纷繁复杂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以前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秘密,并有效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的决策将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并非单纯基于经验和直觉。数据又并非仅仅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伴随着各种随身设备、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悄无声息地记录。全世界的工业设备如手机、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技术读懂和利用这些数据,则给大数据分析师和分析结果的使用方提出了较大的难题。
互联网成就了云计算、大数据,使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而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巨大市场需求则使大数据分析成为必要。作为审计,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分析大数据,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无疑是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基于这些大数据做好分析并利用好分析结果,将是今后审计面临的新常态。
二、面对审计新常态,我们准备好了吗?
大数据让精准成为可能,淘宝根据购物记录可以推荐买家可能会喜欢的商品,餐厅根据用餐记录可以推荐消费者可能喜欢的菜单,腾讯根据注册者的好友可以判断其可能认识的人,银行根据储蓄者的交易记录可以判断其是否为可能流失的客户从而进行挽留。更有甚者,利用某种介质,比如智能手机或者眼镜乃至手表之类,对某个商品代码进行扫描,就可以得到诸如生产场景、产品配料厂家资料等视频资料或影像信息。目前看起来需要处理的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其实只是大数据时代的提前演绎。对审计人员来说,不仅仅要懂得看账、查账,还要学会利用数据分析查找规律、发现线索。这就需要建立包括懂会计、金融、管理、生产销售、数据分析等各种人才的审计团队。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公司目前正在研究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利用审计工具的可能性。Joseph Ucuzoglu(德勤全国管理合伙人)分析说,第一种方式就是用来审计的不再仅仅是数据样本,而是大量或完整的数据集;第二种方式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来搜索数据及文本,寻找危险信号和透露真相的条款;第三种方式就是扩大数据审查范围,在公司数据之外,审查其他来源的可用数据。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使得审计数据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而第二种方式则使得审计这些增加数据的可行性得到了保障。而Dorsey Baskin(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鉴证服务执行委员会委员)也表示,AICPA下属的ASEC正在探索如何制定供企业遵循的标准,让它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格式生成数据,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已经开发出了总分类账和应收账款相关标准。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通过利用O2O模式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提高学习者希望通过利用大数据得出经营管理所需要信息的自觉性。当然,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来降低审计风险,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审计新常态的到来,使一些常规的审计概念和内涵等出现了变化,比如审计证据中的电子证据。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将电子数据列为与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并列的证据类别,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未经公证的电子证据,由于无法证明录音、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是否被篡改,很难被法院采纳。电子证据面临的这个尴尬局面其实在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认定上一样存在。进入智慧的“云时代”,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有公司已经攻克了技术难关,推出了基于阿里云计算平台的“数据保全云”,让电话录音、网页截屏、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记录、电子合同等“电子证据”可以实时加密传至云端保存,杜绝“篡改”隐患,成为真实可信、具备法律效力的呈堂证供。
再比如,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使审计抽样成为历史。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方法,需运用统计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因此结果具有科学性。但无论如何设计样本,毕竟是以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进而形成审计结论,因此会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从理论上来说,样本的大小决定了抽样风险的高低。如果想要降低抽样风险,那么我们就必须扩大样本量,如果样本量是整体(详细审计),那么抽样风险就是零。在云计算时代,样本大小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吗?海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都是瞬间完成的事,再用抽样的方法来谈如何提高审计效率,就显得毫无必要,因此审计抽样终将成为历史。
三、面对这些变化,审计做好准备了吗?
审计新常态的到来,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将面临新的挑战。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定位与业务范围而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应该是顺势而为。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对业务范围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比如,主要是面对跨国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主要审计流通领域的企业,还是制造业、餐饮业等?会计师事务所一旦选定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就要在各项工作上为自己做到业内顶尖做好准备,这就离不开云计算与大数据。对历史信息要做到物尽其用,每个审计案例形成的审计档案不能束之高阁。随着数据库样本越来越大,就要建立与12580咨询服务类似的方便搜索、方便查找易错点、切入点的平台。就像到某处去,正常路径是三点(步骤),如果突然变成四点(非正常路径),那就是风险点。“四大”之所以能成长为“四大”,这些案例的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
当然,除了自身的案例,在云时代,还要大量利用和分析一切能够利用的公开数据与资料。比如专攻银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在一些公共平台上公布的运营数据,如投入借出额、坏账率等要随时进行搜集、存储和比较,以便利用。同时,大数据也将催生新的岗位,诸如大数据分析师。可以预见,具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
面对大数据与云时代的到来,在人才储蓄与培养、审计方向(行业)的确定、审计案例资料的存档与利用等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准备了吗?
以上分析建立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一些公众平台上公开公示的数据是可以信任的基础上,否则,这些计算和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14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 ~ 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2014年8月23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公布并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14年9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发布首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探索,已被列入这个名单的企业,将受到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信贷等多方面限制。2014年10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根据该办法,今后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将被公示在网上,这些信息将逐步与企业融资、政府补贴、工商注册管理等直接挂钩,失信企业将会为此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2014年10月9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它整合了资源,归集了600多项信用信息,为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提供了制度保障。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将各类公共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立健全工商、质检、食药监、税务、海关、社保、金融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与信息联动机制,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全品类诚信数据库,深度整合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防止路径依赖,根据不同需要出具各有特色的审计体检报告,既能根治“急症”,又可改善“体质”,实现对症下药。通过建立审计搜索引擎等途径,进行审计指标数据的采集、发布与使用,就是有效的审计标准化制度安排与路径设计(俞校明,2013)。而这些好的方法与制度要想实现并且显示出成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大数据开启的一场新的数据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它所引发的未来变化还扑朔迷离,远未达到已知的阶段。但在目前,它可以通过云计算等数据挖掘手段“让数据发声”,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蕴藏其中的数据规律,并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由于行业差异,很难研发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如分行业的审计搜索引擎)将是可能的选择,并且因此而产生各种数据共享联盟。但大数据是万能的吗?由相关性构成的数据关系能否上升为必然规律?恐怕很难一概而论。但是无论如何,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大数据虽然终究只能起到参考作用,但是必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做出更为精准的职业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俞校明.审计搜索引擎建立:审计标准化路径设计[J].财会月刊,2013(5).
2015年 第 8 期
财会月刊(8期)
审计·C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