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686 期
【作 者】
胡 晓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5)
【摘 要】
【摘要】 本文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目前会计双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强调实践理论中各属性交互作用的规律,从时间设定、课程关联、惯习培养等方面探讨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的构建模式与过程实现。
【关键词】 实践逻辑 双语课程 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开设双语课程不仅是解决专业和语言教学问题,更是教育理念和实践思想的变革。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实践活动是一个经由时间、惯习、资本和场域四重属性交互作用的综合体。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必须考虑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遵循其四因素的作用规律。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惯习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域、有限资本情况下长期形成的。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不是孤立的一门或几门双语课程能够实现的,必须形成课程群。
一、构建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的定位与目标
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看,构建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实质上是在构建使用英语进行会计信息交流的学习应用环境,在该环境中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作为首要目的,在此基础上丰富专业词汇,对比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用、用中学。因此,构建双语课程群的定位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国际交流能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获取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有以下四点:一是专业课程的一般教学功能,即专业知识学习仍是该课程体系的核心;二是培养学生国际商业表达和沟通能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避开对语言语法讲解,也不过分强调语言词汇的记忆,鼓励学生用简单简洁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并接受双语课程,从修学分转换为主动学习;四是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于全球化开放型经济的适应能力。双语课程体系目标是连续性的、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环环相连的整体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
二、实践逻辑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双语教育困境分析
1. “惯习”对双语课程的排斥。惯习是行为者在长期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历史烙印,惯习将对行为者与以往经验不一致的行为产生排斥。双语会计课程与英语课程有着本质区别,也不等同于英语课与会计专业课的结合。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形成会计专业知识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单独学习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前,已在思维意识中将双语课程与其他会计课程进行区分,过去的学习倾向会主动压制学生对双语会计课程的积极性。当课程开始后,双语会计课程学习模式与已成型的学习倾向将产生正面冲突,如果此时双语会计课程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冲突会减小,甚至两者能够融合。然而我国国内现行高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往往难以达到,该种冲突不但在心理上显性化,而且将直接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行为上。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容易受到语言影响而发生偏移,为了使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备课和授课过程的关注点将由专业知识偏移到语言学习上,难以做到语言能力、会计专业知识和国际化培养目标三者兼顾。对会计双语课程教师而言,对课程的本能排斥有可能使教师消极参与会计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 课程设置未遵循时间要素的规律。布迪厄认为:“实践在时间中构建,并从那里获得其作为顺序的形式,以及由此而生的意义和方向”。教学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设计时间切入点。时间是不可逆的,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再好的教学活动也会丧失价值,而后要弥补其不合理带来的损失,将耗费更多的教学资源。
从时间维度分析,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设置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课程少,从时间上不具备连续性。实践活动内在于持续时间,持续的时间可以加强实践活动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每项新教学活动都存在适应、融合,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的过程。双语教学持续时间过短,学生尚未适应双语模式的会计教学活动,更谈不上在课程中实现会计专业素养提升。二是会计双语课程通常开设在较后的学期,惯习的排斥力量被加固和放大,接受双语课程的难度更高。
3. 资本占有对双语课程的制约。根据布迪厄的理论,资本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其中经济资本是所有资本的决定性的力量, 在特定条件下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资本的视角来看,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经济资本不足。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长期以来,会计双语课程的地位比较尴尬,既不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不是学科发展的特色课程,课程改革及建设的资金很难向双语课程倾斜。第二,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偏差。目前,专业发展多以科研水平作为评价指标,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发展科研设置了诸多激励政策,而教学部分被弱化,对双语课程更加不利。第三,社会资本缺乏。会计双语课程通常选择学历较高、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承担,虽然任课教师的资历符合要求,却不具备社会资本,很难有机会为双语课程谋求经济资本。因此,相对于其他会计课程来说,双语课程在资本总量上处于劣势。
4. “场域”对会计双语课程的环境影响。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空间里,由行动者的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会力量的综合体。教育场域作为社会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现状存在以下三个困境:第一,会计双语教学需要的宏观场域尚未形成。从宏观层面看,现实教育场域的运行是以就业率和升学率为中心,围绕就业率和升学率不断斗争和博弈的结果。企业和学校在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求的确实是会计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被强调的是语言能力,而非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和升学的门槛,是英语四六级证书,而非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测试。第二,会计双语教学发展的中观场域资源与权力不具备优势。由于在宏观环境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被强调,培养这类能力的会计双语课程在整个教育场域的斗争无法占据优势,最终结果导致会计双语课程课程数量和课时偏少。第三,会计双语教学实施的微观层面难以支持。双语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形式会带来学生本能的排斥心理,现有的宏观和中观场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防卫心理,学生面临的小环境就会充满着对双语课程的排斥,当从普通同学到班级的核心人物都放出对双语课程排斥的信号时,学生很难从心理上接受双语课程,学习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三、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模式
1. 会计双语课程群的时间设定。惯习的内在性、持久性和驱动性决定任何想要改变行为习性的活动都将受到阻拦,改变行为习性的活动只有在阻力最小的时间实施,并持续反复发生,直至形成新的惯习,此项改变活动才能达到其目的。基于此,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应该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学习,从学生以往经历获得的社会认知将这种学习阶段的跨越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对新的学习生涯充满着期盼,并准备迎接学习过程的改变。此时,添加双语课程,学生的认知系统将自动认为这是改变的一部分,会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适应。同时,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应该在不同的学期持续开设。惯习是历史长期浸润的结果,如果在新的惯习尚未形成之前,结束此项改变活动,之前的成果将前功尽弃,以后再次开始课程将事倍功半。因此,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需要持续开设,使学生把双语课程纳入大学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认为双语课程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才不会出现以往在大三或更后学期开设双语课程的排斥现象。
2. 目标关联分析与课程选择。构建双语课程体系的实质是要构建会计专业英语应用的环境。会计本身是植根于经济之中。因此,会计双语课程的开设不能局限在会计类课程中,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的基础性课程入手。这些基础性课程相对于会计类课程,与学生现有的经济认识更接近,更容易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述出来。双语课程从这类课程入手,语言障碍更低,课堂趣味性更强,学生接受程度更高,而且能帮助学生搭建使用会计专业英语的商务环境。
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已经远不是账务处理,转为重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后续的会计双语课程不必在专业核心课如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审计学或者财务管理等课程里面选取,而应该在会计数据分析、报表解读等类似课程中选择。这样能够避开“牺牲专业知识成就英语能力”的困境,不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经过前期双语课程的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进入会计英语应用阶段培养的条件。此时,双语课程的开设重点在于财务数据、财务分析结果的表达与沟通,学习内容涉及思想与具体方法,如果学生表现出学习难度太大,对方法本身的讲解可以换为母语。在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应该开设专门的前沿类课程,系统介绍国外本学科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各种思想观点。
3. 会计双语课程实施模式设计。通过目标与课程的关联分析,我们将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分为适应阶段、融合阶段和发展阶段。适应阶段的课程包括经济管理的基础性课程,选择具备常识性、易懂性和趣味性的课程,例如管理思想史、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应该赋予授课教师自主教育决策权,不建议选择特定的教材作为指定的标准教材,宜采用真实的材料,将内容区分国内部分与国外部分进行对比教学,教学内容不强调深度与广度,不讲解英文词汇或语法,而强调构建商务交流的环境和意识。
融合阶段课程设置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商务环境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选择,可以在企业组织与运营、战略成本管理、财务报表阅读等类似课程中选取,这类课程建议选取英文原版书作为教材,相同课程的中文教材作为参考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删减掉原版教材中不适合教学和非通用部分的内容,补充部分国内会计背景知识。和适应阶段相比,授课过程加大对学生英语使用量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尽量使用英文教学,涉及具体方法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中英文交替教学,学生课后作业避免采用习题模式而应该采用报告模式,需要用全英文完成。
发展阶段的目标侧重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经济国际开放的接受能力。从课程设置上应选择会计与财务前沿类似课程,这类课程很难选择到合适的教材,因此建议教师不再选择教材授课,而是从国外新闻、学会(协会)网站、学术期刊上选取相关报道、报告和论文作为授课材料,并发放给学生阅读。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不强调方法性和学术性,即不需要选择方法最新颖、学术最前沿的材料,而是选择思想性的材料,激发学生发现思考,达到重组思维模式、扩展思想领域的效果。授课材料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课堂内尽量让学生来完成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阅读、讲解和讨论中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交流能力。
4. 会计双语课程群建设与资本投入。从惯习的形成和场域的塑造来看,会计双语课程的实施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获得资本的支持。一是设置双语教学专项资金。双语课程实施所要用到的材料和数据涉及到外文经济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外文专业数据库以及国外专业协会会员资料数据库。利用专项资金购买相应的权限搭建双语课程的资源平台,不但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来源,还节约了教师获取资料的时间,降低了双语课程的准备成本。同时,相对于非双语课程,双语课程的备课时间更多、备课难度更大、课堂的组织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应拨付部分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双语课程授课教师的课酬。二是加强对会计双语教师的培训。双语课程对教师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学院应针对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定期安排双语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安排双语课程教师进行境外培训。三是对会计双语课程教师进行分别考评。教师的考评一般从教学和科研两部分进行业绩评价。在双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双语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存在起步和完善的过程,其考核不应完全遵循既定指标进行业绩性考核,而采用发展性考评机制,从双语教师成长的角度进行考评,不以奖惩为目的,而以课程建设发展为目的,达到课程建设与教师培养的双重目的。
5. 氛围造势与场域形成。学生的场域包括教育场域和生活场域,双语教学的氛围需要同时在两个场域中营造。第一,鼓励教师在非双语会计类课程中尽可能多利用英语进行渗透式教学,例如专业术语和方法名称要求同时标示中英文名称,管理和经济经典思想要求在中文讲解的同时用中英文标注等;第二,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标示出双语课程,形成双语课程与非双语课程交织关联的会计专业系列课程,并在入学时进行培养方案说明培训,给予学生双语课程是专业课程必要组成的心理暗示;第三,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的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明确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的,并用全英文作业与考试引导学生的认知。
对于生活领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新生入学教育和辅导员平时班会时,有意识的多次重复向学生灌输双语课程的重要性;第二,在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时,引导活动内容向语言交流特别是向专业语言交流和国外会计资讯等倾斜;第三,向学生发放会计专业学习手册,手册中专业介绍、课程安排、企业用人要求、学习生活指南均用中英文双语表达,并在手册最后附上常用会计专业名词的英文名称。
6. 会计双语课程考评方式变革。双语课程要采用多重考核模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考核与专业英语能力考核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双语课程的考核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双语课程的本质还是会计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考核必不可少;二是使用英语进行会计信息沟通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重要目标,必然成为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
双语课程的考核是综合性考核,包括现场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三个部分。现场评价是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现场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例如案例课、讨论课、分析课等,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表达能力在参与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过程评价是针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情况由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式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以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学生提交作业、课外阅读记录、商业报告等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效果自评,教师在此基础上先与学生就自评结果沟通,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评价。终结评价是在双语课程结束后以考试、提交调研报告、分组案例演讲等方式对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双语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双语课程的考评要将双语能力的培养看做是持续的过程,要站在整个双语课程群的角度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评价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四、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群的效果评估
双语课程群的实施效果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由学生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教学督导和本校及外校该专业的专家教师组成评估小组,在每学年双语课程完成后进行评估。课程群评估前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教师课件、考核方式及试卷资料、学生成绩、学生评价与建议等。在评估过程中,先由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提交课程设计理念及课程目标的阐述资料,确保评估小组各成员了解课程评估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学督导需要阐述课程实施情况,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双语课程教师和学生走访所了解的内容等,最后评估小组结合收集的资料,按照双语课程的设计目标,对双语课程群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每年评估的目的在于完善下一个教学年度的课程实施,提升课堂效果。
在一次双语课程群教学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课程群进行再次评估,评估内容涉及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进入知识体系的时间、双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结构的衔接等,目的在于改进双语课程群的设计,将双语课程彻底融合到教学体系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中,整体提高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现双语课程群的目标定位。
五、小结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而言,会计双语课程群并不是由培养方案编写教师设计的,而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顺势构建的。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为双语课程目标实现提供了一个视角,借助其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工具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条件进行分析。
双语课程目标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构建的多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接触前沿性的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不断成长,学校的会计学科建设逐步完善与提升。从实践逻辑构建双语课程群,可以避免对双语教学实践活动的简单化理解,真正做到教学一体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 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彭伟,张露芳,詹燕.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语课程教学探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3
3. 孙志梅,李秀莲,张惠茹.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导向的会计学双语教学.财会月刊,2012;7
4. 田立冬.会计专业本科双语教学研究新视角.财会月刊,2010;8
5. 闫兵,张敏.实践逻辑:审视英语教学实践不确定性的新视角.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