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8 期
总第 684 期
财会月刊(下)
审计与CPA
后任审计师能够谨慎承接审计业务吗

作  者
何 芹(博士)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学院 上海 201620)

摘  要

【摘要】 审计师变更一直是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重点,后任审计师谨慎承接客户是风险防范的首要环节。那么,相对非四大来说,四大承接业务是否更加谨慎呢?本文基于四大与非四大比较的研究视角,考察风险因素对审计师承接业务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四大相比,四大在承接业务时更加关注风险应对,体现在控制审计复杂程度以及其他风险应对措施两个方面,但是没有发现四大客户公司治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与非四大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审计师变更   客户承接   审计风险   后任审计师

一、引言
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上,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变更审计师实现购买审计意见(陆正飞和童盼,2003;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及盈余操纵的目的(陈武朝和张泓,2004;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因此,频繁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一直都是中注协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领域。
对于后任审计师来说,有效监控与防范审计风险非常关键。2006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得以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审计准则由过去的制度基础审计实现了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其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事务所在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时,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如果不能合理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选择拒绝承接该项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那么,在我国审计市场上,面对审计师变更的客户,后任审计师如何判断是否承接?后任审计师在决定承接时是否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安达信的倒塌,西方研究更加关注四大的审计质量问题(Lennox和Pittman,2010),四大的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一直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焦点。DeAngelo(1981)曾推论,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正相关,大规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在风险防范方面,大所更愿意选择低风险客户(Shu,2000;Johnstone和Bedard,2004)。那么在我国,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承接业务是否更加谨慎呢?因此,本文将基于四大与非四大的比较,检验四大与非四大审计师承接审计业务行为的差异,从而为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关于审计师变更动因的相关研究
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动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
1. 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存在审计意见分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事务所对其年报出具了非标意见,那么增资配股、利润分配甚至正常股票交易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很多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意见分歧是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国外研究有:Beattie和Fearnley(1995)、DeFond和Subreamanyam(1998);国内研究有:杨鹤和徐鹏(2004)、唐跃军(2005)、吴联生和谭力(2005)。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审计意见和变更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关系(Johnson 和 Lys,1990;Krishnan和StePhens,1995)。
2.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标志包括发生巨额亏损、净资产出现负数等,处于财务困境、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倾向更强(Krishnan和Krishnan,1997;Bryan等,200l;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
3. 审计师类型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审计师类型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审计师的专业能力、技术特长、所处地域等。国外研究发现审计师类型不同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包括Francis(1988)、DeFond(1992)。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因素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上,相关研究包括余玉苗(2000)、张立民和管劲松(2004)。(二)关于审计师承接客户的研究
上市公司聘请审计师是一种上市公司与审计师之间双方自愿的委托受托行为,审计师选聘行为的研究应该包括“上市公司选择审计师”和“审计师承接客户”两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审计市场属于买方主导的审计市场,高质量审计需求严重不足(朱红军等,2004;张奇峰,2009),因此国内学者主要是研究上市公司如何选择审计师,而鲜有研究关注审计师如何承接客户。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国外就开始关注审计师与客户的双向选择行为。Simunic和Stein运用组合理论建立了事务所选择客户的模型,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事务所如何选择客户。继Simunic和Stein之后,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事务所如何承接客户,主要是探讨诉讼风险对审计师选择客户行为的影响(Pratt和Stice,1994;Krishnan和Krishnan,1997;Shu,2000)。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深化和广泛应用,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客户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风险对审计师承接客户的影响,如Johnstone和Bedard(2000)、Johnstone和Bedard(2004)的研究均发现审计师会拒绝承接高风险客户;Catanach等(2011)研究也发现,大事务所不愿意承接前任事务所辞职的客户。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随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审计实务中的推广应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我国审计师风险控制意识不断提高,事务所辞聘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研究审计师如何承接客户不但可行而且必要。正如前文所述,审计失败的频繁爆发已经引起业界对审计质量的高度关注,四大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一直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拟从四大与非四大比较的视角研究不同审计师承接客户行为的差异,并提出研究假设: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承接业务更加谨慎,四大承接的审计业务风险较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06年审计准则的修订开启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时代,对审计师变更和后任审计师谨慎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2007年至2011年审计师变更的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CSMAR数据系统,并对样本进行了筛选。首先,剔除B股上市公司。其次,考虑到创业板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剔除了创业板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在数据处理和数据收集及整理过程中,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选定的样本公司为470家,对应年份分布如下:

 

(二)研究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即后任审计师为四大或者非四大。
2. 解释变量。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本文重点考察风险因素对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并引入以下风险特征变量。其中,公司治理风险、公司财务风险和公司特别风险衡量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复杂程度和其他风险应对措施衡量检查风险。
(1)公司治理风险。风险导向审计重心前移到公司外部环境和公司治理层面,而且认为公司治理缺陷是审计风险的集中来源。我们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较不愿意承接公司治理差的上市公司委托。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权结构及其控制权安排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石,董事会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治理水平的高低(韩洪灵和陈汉文,2008)。因此,本文从股权结构及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公司治理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具体变量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董事会会议次数(BDM),同时,为了更加客观衡量股权结构对风险产生的影响,本文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TOP12)。
(2)公司财务风险。以往研究表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更换前财务状况普遍有恶化趋势,而这些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往往希望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扭亏为盈的目的(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本文以资产负债率(LEV)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亏(LOSS)来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并预计资产负债率与四大承接的可能性呈反向关系,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亏与四大承接可能性呈正向关系。
(3)公司特别风险。从上一年度审计意见和审计师是否两年内连续变更两个方面衡量。①上一年度审计意见(PreOP)。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更不愿意承接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意见上市公司的委托。②审计师连续变更(SucCHG)。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内变更审计师往往隐含公司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不愿意承接连续变更上市公司的委托。
(4)检查风险。首先,审计对象复杂程度越高,审计风险应对能力越低。审计复杂程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Rec_Inv)。虚增应收账款和存货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惯用伎俩,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审计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然而,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并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并不会直接导致审计师拒绝承接业务。因此,本文对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之间的关系不作预期。②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Pre_Oth)。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或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往往通过“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两个报表项目反映出来,与应收账款和存货相比,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大,审计复杂性也更强。因此,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较不愿意承接 “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其次,需要考虑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对承接业务的影响。①审计收费的变化(△FEE)。在审计收费能够弥补风险的情况下,审计师可能会愿意承接高风险客户,但是审计收费本身并不是应对风险的好方法,当审计风险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审计师对审计收费的提高要更为谨慎。因此,本文对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与 “审计收费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作预期。②变更年度发表的审计意见(OP)。如果审计师判断认为能够通过非标意见应对风险,审计师可能会愿意承接高风险客户。因此,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如果能够以出具非标方式应对高风险客户,则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较高。
3. 控制变量。除了从审计风险角度设计自变量以外,本文还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是:①公司规模(LNTA),采用资产对数衡量公司规模;②前任审计师(PreAU),采用四大和非四大的分类控制前任审计师对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本文预计,公司规模越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则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更大。
(三)回归模型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我们设计以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相关变量说明见表2。

 

 

 

 

 

 

 

 


模型表达式为:Logit[BIG4/(1-BIG4)=a0+a1TOP1+a2TOP12+a3BDM+a4LOSS+a5LEV+a6PreOP+a7SucCHG+a8Rec_Inv+a9Pre_Oth+a10△FEE+a11OP+a12LNTA+ a13PreAU+ε
四、研究结果
(一)审计师变更方向统计
将审计师分为四大和非四大两类,表3提供了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具体情况。其中后任为四大的上市公司共44家,非四大共426家。可以看出,四大承接业务略有上升,四大变更的比例为7.45%,承接业务的比例为9.36%,非四大的客户变更审计师后其中有9家由四大审计。

 

 


表4按照不同事务所提供了事务所变更比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四大中除了毕马威变更客户与承接客户相等外,其他三家在变更后都承接了更多的客户,其中安永华明变更后承接的客户最多。非四大中,变更比率最高的是中瑞岳华,其次是立信和信永中和,而其他小事务所变更比率则较低。因此,在事务所变更中,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大事务所向小事务所变更,反而大事务所在变更过程中承接了更多的业务。

 

 

 

 

 

 


(二)风险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部分提供“四大/非四大”客户的风险描述性统计结果。表5和表6分别按照具体事务所提供了8个风险变量(分别是TOP1、BDM、LOSS、LEV、PreOP、SucCHG、Rec_Inv、Pre_Oth)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表5提供的前任审计师对应客户的风险情况,表6提供的是后任事务所对应客户的风险情况。同时,表5和表6还将所有四大客户当作一个整体,和非四大客户的风险进行了比较。表5和表6仅针对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复杂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从“四大/非四大”的比较来看,四大变更客户与非四大变更客户的主要差异体现在LOSS、Rec_Inv、Pre_Oth;四大承接客户与非四大承接客户在TOP1、LOSS、PreOP、SucCHG、Pre_Oth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初步说明了“四大/非四大”的审计客户风险存在差异。
(三)后任审计师承接客户单变量分析
表7分别按四大和非四大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报告了全部样本、四大样本以及非四大样本公司各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及其差异情况。从表7可以看出,四大审计师客户的TOP1、LOSS、PreOP、Suc_CHG、Pre_Oth、OP、 LNTA、PreAU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不同于非四大审计的客户。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四大承接客户与非四大承接客户谨慎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四)相关性分析
表8为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四大承接客户与客户的TOP1、LOSS、PreOP、OP、LNTA、PreAU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客户的SucCHG、Pre_Ot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从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看,虽然有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影响,其中除了OP与的相关系数为0.559以外(这可能因为上市公司前期财务报表审计发现的问题本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导致的),其他各相关系数均低于0.5,说明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五)回归结果分析
表9是上市公司风险特征与四大承接审计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logit回归结果。为了更好地考察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控制对四大承接的影响,本文先分别单独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控制的变量单独放入模型,然后将所有测试变量放在同一个模型进行回归。表9中,各变量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基本保持一致。
1. 风险评估与四大承接业务的关系。表9中的第1列(模型1)的公司风险评估变量中,仅SucCHG与四大审计师承接业务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与非四大相比,四大审计师承接连续变更审计师客户的可能性较低,其他风险变量与四大审计师承接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然而,从第3列(模型3)来看,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以后,虽然重大错报风险变量TOP1、TOP12、BDM、LOSS、LEV、PreOP、SucCHG的符号均与预期一致,但这些风险变量与四大承接业务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来看:①公司治理风险变量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四大承接业务呈现倒U型关系,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四大承接业务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样本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股权相对均衡,董事会会议次数差异不大,因此对四大是否承接影响不显著。②公司财务风险变量中的LOSS和LEV以及公司特别风险的PreOP和SucCHG与四大承接业务可能性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后任审计师对客户LOSS和LEV指标以及前任审计意见本身可靠性的判断有关,控制住审计应对风险后,SucCHG对四大承接业务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公司中连续两年变更审计师的情况不多。
2. 风险应对与四大承接业务的关系。表9第2列(模型2)的风险应对变量中,除OP以外,其他变量与四大审计师承接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第3列的风险应对变量均与四大审计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四大与非四大在承接客户时,对审计应对风险的考虑存在显著差异。①Rec-Inv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正相关。如前文所述,虽然应收账款和存货是审计风险点所在,但是只要审计师能够保持合理谨慎,审计师不会仅仅因为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高而拒绝承接业务。②Pre_Oth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负相关。由于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往往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操纵账户,舞弊风险高,因此与非四大相比,四大承接Pre_Oth比例高的客户审计业务委托的可能性较低。③审计收费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负相关,审计意见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性正相关。与审计收费相比较,四大更可能选择发表非标意见应对风险,这一结论与Johnstone(2000)的研究相符合,与本文前述预测相一致。
3. 从控制变量上看,表9中LNTA和PreAu均与后任审计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的客户,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越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的客户,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越大。
(六)稳健性测试
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①以财务状况变化值来计量公司财务风险,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不变。②以董事会规模人员数量是否超过行业平均值代替董事会规模绝对值(超过行业平均值取1,否则取0),按照表9重新进行回归,发现文中结论完全不受影响。③以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计量审计风险应对措施,对表9模型进行回归,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篇幅限制,稳健性测试结果不再赘述。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选择2007年至2011年审计师变更的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四大与非四大比较的研究视角,实证检验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措施对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从风险应对情况来看,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更可能承接审计风险能够有效应对的客户,四大审计师承接审计业务时选择权更大。具体表现为:①审计复杂程度高且性质异常,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越小;而对于性质一般的业务,即使审计复杂程度较高,由于审计师可以提高职业谨慎予以应对,这类业务并不会直接导致四大拒绝承接客户。②客户规模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且能够以出具非标意见应对风险时,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提高收费不是应对风险的最优选择,因此与非四大相比,四大并没有更多地选择提高收费应对风险。但是,本文并没有发现,客户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对四大承接客户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变更客户中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差异不大(例如审计变更公司股权集中度均相对较低、股权相对均衡、董事会会议次数差异不大),抑或是后任审计师对前任审计师的审计结果存在疑虑(例如前任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前任审计师对客户财务指标的审定额)。
本文突破了以往审计师变更动因和审计师选择的研究内容,对现有审计师变更的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监管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对策,促进各类事务所理性承接业务,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对各类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行为以及后任审计师选择进行有效鉴别,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4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4ZS157)、上海立信会计研究院项目(B8-4121-13-0101),以及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产学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一项以14号规则为例的经验研究.审计研究,2003;3
2. 杜兴强,郭剑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一项经验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3. 陈武朝,张泓.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独立性.会计研究,2004;8
4. 王春飞.扭亏、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5. 朱小平,郭志英.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6. Johnstone,K.,and J. Bedard.Audit Firm Portfolio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