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20 期
总第 672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财务管理课程中存货管理的教学思考

作  者
张春景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摘  要

      【摘要】传统再订货点决策方法不仅计算复杂、约束较多,而且保险储量和额外储存成本的概念不清晰,比较混乱。本文通过厘清额外储存成本和相关储存成本的区别,提出运用分布函数临界值的方法来优化再订货点决策。
【关键词】再订货点   分布函数临界值   相关储存成本   缺货成本

《财务管理》既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存货管理一章由于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统计计量、会计以及运筹等学科知识,是《财务管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保险储备”这一知识点,很多学习者对此感到困惑。有些教材为便于学习者理解,采用额外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等概念来解释,认为存货的最佳保险储备量应该满足“额外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总和最小化”这一条件。但笔者认为,“额外储备成本”这一概念的提法值得推敲,本文特对此进行探讨。
一、额外储存成本的修正
为了清楚地阐明笔者的观点,下面运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假定某存货的年存储变动成本KC=3.5元/件,单位缺货成本KS=1.5元/件,供货时间L=10天,每年订货次数N=6次。交货期内的存货需求量及其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则不同保险储量的总成本如表2所示。

 

 

 

 

 

 

 

 

根据表2计算结果,当再订货点R=120件(保险储量为20件)时,总成本最低。当再订货点低于120件时,随着保险储量的增加,总成本呈现递减趋势;相反,当再订货点大于120件时,随着保险储量的增加,总成本呈现递增趋势。
由上可知,额外储备成本和缺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TCC=(r-E(d))LKC  (1)  
TCS=(d-r)       P(d)LKSN  (2)  
式中:TCC表示额外储存成本总额;TCS表示全年的缺货成本;r表示日化后的再订货点,等于再订货点R除以供货时间,即r=R/L;d表示存货每日需求量,呈现离散分布,其概率P(d)已知,且∑P(d)=1;E(d)表示订货期间的日需求量的期望值;(r-E(d))L表示保险储量;N表示存货每年订货次数;L表示供货时间;KC表示存储变动成本;KS表示单位缺货成本;△d表示存货每日需求量d所能增加的最小单位。
这里,式(1)、式(2)的内含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当保险储量为零时,额外储存成本也为零;第二,在计算缺货成本时,根据概率计算缺货量的期望值,进而计算缺货成本。不过,在计算储存成本时竟然与概率无关。
先考察“保险储量为零,额外储存成本则为零”这一现象。粗看,这好像颇有道理,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假设,即当所订货物入库(再订货点设在100件)时,库存量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但库存期望值为零,所以额外储存成本的期望值也为零。然而我们知道,当库存为正时,成本形态体现为额外储存成本,而当库存为负时,成本形态却体现为缺货成本。因此这种“保险储量为零,额外储存成本亦为零”现象实际上隐含着“额外储存成本的期望值可以与缺货成本的期望值相互抵销”这一假设。
至于“计算缺货成本时考虑概率,而计算储存成本时竟然与概率无关”这种不对称的计算思想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不考虑储存成本的概率实际上意味着“日需求量d小于10的概率为0,且d等于10的概率为1”假设成立,但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实际,难以成立。上例中,当再订货点等于100而所订货物入库时库存量的期望值虽然为零,但是库存大于零的概率有45%,即有45%的概率产生相关储存成本,同时库存小于零以及发生缺货成本的概率也是45%。因此,库存量期望值的计算思路和依据应与缺货量期望值相同,即等于22.5件[(100-10)×0.05+(100-80×0.05+…+(100-90)×0.05)],相关储存成本为78.75元(22.5×3.5)。
可见,额外储存成本概念不仅混淆了缺货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与实际不符。为了避免混淆,并考虑各种情况下的概率,本文建议用与再订货点相关的储存成本(简称为相关存储成本)来替代额外储存成本这一问题表述。同时,在计算最佳订货点时,应该分别计算库存量的期望值和缺货量的期望值,并纳入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的计算范围内,即:
TCC=(r-d)     P(d)LKC  (3)  
TCS=(d-r)       P(d)LKSN  (4)  
厘清了额外储存成本与相关储存成本的概念之后,可根据修正后的式(3)、式(4)重新计算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表3列示了修正前后总成本的计算过程。
从表3可以发现,修正前的总成本以再订货点等于120件为最佳再订货点,修正后的总成本以再订货点等于140件为最佳再订货点。因此,如果不考虑存货需求量概率对储存成本的影响,再订货点的决策结果可能会发生较大的误差。
二、存货管理的进一步分析
上述计算原理虽然简单易懂,但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为简化计算过程,笔者运用统计概率的相关知识,根据式(3)、式(4),直接推算出与再订货点相关的总成本为:
TC(r)=(r-d)      P(d)LKC+(d-r)       P(d)LKSN
式中,△d为离散变量d所能增加的最小单位。由于d是离散变量,不能用求导的方法来求极值,因此本文改用差分△TC(r)来求解,即:
△TC(r)=TC(r+△d)-TC(r)
TC(r+△d)=(r+△d-d)      P(d)LKC+(d-r-△d)×
  P(d)LKSN
因为:(d-r-△d)         P(d)=(d-r-△d)        P(d)+(d-r-△d)P(d=r+2△d)=(d-r-△d)        P(d)
 同时:(d+△d-r)      P(d)=(d+△d-r)     P(d)+(d+△d-r)P(d=r+△d)=(d+△d-r)     P(d)
所以:TC(r+△d)=(d+△d-r)     P(d)LKC+(d-r-△d)
        P(d)LKSN
即:△TC(r)=△d     P(d)LKC-△d        P(d)LKSN
△dF(r)LKC-△d(1-F(r))LKSN
令△TC(r)=0,则:
F(r∗)=KSN/(KSN+KC)   (5)  
式(5)中F(r∗)是存货日需求量d的分布函数(即累计概率),KSN/(KSN+KC)为分布函数临界值。该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当需求量d的分布函数F(d)等于分布函数临界值KSN÷(KSN+KC)时,所对应的(日)需求量就是最佳(日化)再订货点,此时,总成本增量△TC(r)等于0,总成本TC(r)最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需求量d为离散变量,分布函数临界值KSN÷(KSN+KC)可能没有对应的需求量,而是介于两个需求量d1、d2之间,此时需要分别计算TC(d1)和TC(d2)后择优决策。该算法可以快速确定最佳再订货点的区间,避免了每一个订货点下总成本的试算,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
根据上例数据,分布函数临界值KSN÷(KSN+KC)=(1.5×6)÷(1.5×6+3.5)×100%=72%,已知F(13)=70%,F(14)=75%,说明最佳日订货点介于13与14之间。经计算,TC(13)=236.3,TC(14)=233.8,所以最佳再订货点应等于140件(14×10)。
三、结语
本文遵循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权衡思想,厘清额外储存成本与相关储存成本的区别,通过数学推理,提出运用分布函数临界值来确定最佳再订货点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大大简化了决策的计算过程,而且提高了决策的准确率。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