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6 期
总第 668 期
财会月刊(下)
金融与理财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制度考察

作  者
林 欣(博士)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州 510665)

摘  要

      【摘要】银行动态拨备制度可以减少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西班牙是最早实施银行动态拨备制度的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尚待解决,这也说明了该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西班牙实施银行动态拨备制度进行了反思,以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银行动态拨备制度   反思西班牙   监管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实行动态拨备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问题。本文主要介绍西班牙实施银行动态拨备制度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
一、动态拨备制度的目标设计
拨备又称为资产损失准备,一般被认为是财务会计问题,即按照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及时将可确认的损失列入当期费用中,以准确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将依贷款实际损失确认贷款拨备作为基本理念。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主要依据会计准则对贷款已发生损失计提拨备,只有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等少数国家的监管当局对银行贷款拨备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不过,无论是巴塞尔协议Ⅲ之中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还是G20伦敦峰会联合声明中所要求的改善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准则,这些都说明拨备已不再是财务会计问题,而更多地成为了金融监管问题。
在正常的拨备体系下,拨备作为当期不良贷款的函数,尽管这也可以被使用基于信贷总量的一般拨备而平滑。在经济上升趋势中,当GDP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信贷增长也会加速。由于经济状况有利,抵押物价格也增加,此时乐观主义盛行,债务人在此时偿还债务一般没有问题,这可以从低的不良贷款和拨备看出。低的拨备努力激起低风险厌恶和信贷增长,然后对经济增长有反馈作用。而在经济下行趋势中,情形则相反,这就是普通拨备的顺周期性,如图1所示。

 

 

 

动态拨备的目标在于根据经济周期来平滑拨备努力,那么这个拨备应该是多少才合理呢?这是一个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当目的是为了避免正常体系的顺周期效应,监管者很难做到准确地逆周期来确定拨备数量(如在好时期增加和在坏时期减少)时,我们可以考虑根据拨备和信贷比率,顺着经济周期来确定拨备的大体水平,根据经验测算,该拨备数量位于信贷和不良贷款量的中间,如图2所示。

 

 

 

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动态拨备发挥监管工具的作用。其一,在系统性风险下,它能够创造提供保护的缓冲。其二,它能够伴随经济周期更均匀地分担监管负担,以减少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第一种方法中,目标被设置为一个绝对最小值,以提高整体的拨备水平;而第二种方法中,目标是伴随经济周期更好地分配,不需要改变长期的整体保护水平。当然,拨备的设计要根据其目标,也就是说缓冲器抑或反周期工具取决于其目标,这两个目标可以是互补的。如果目标为反周期工具,它旨在顺着经济周期提供相对一致的拨备;如果目标为保护金融体系的缓冲器,则顺着经济周期增加整体拨备,但并不必去平滑周期类型。综上分析可知,动态拨备是一种在理论上设计用来顺着周期平滑拨备的反周期工具,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它的作用可能更接近缓冲器功能。
二、西班牙运用动态拨备制度情况
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的引入主要因为欧洲货币一体化和欧元的采用对西班牙经济产生影响这一背景。西班牙的长期实际利率从1980年的5%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0%左右。由此导致的西班牙国内信贷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 ~ 10%增加到1998 ~ 2000年的15%以上,房价和通胀率也随之增长。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央行将利率控制在4%左右,这一欧元区平均水平对西班牙来说太低,使得西班牙国内的消费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动态拨备制度作为工具有着双重目标:即通过增加获取新贷款的成本来遏制信贷增长;保护西班牙金融机构免受因繁荣阶段借贷标准放松而产生的未来损失。第一个目标与反周期工具相关,而后一个目标与缓冲器作用更接近。然而,第一个目标是该制度刚引入时最重要的目标,但结果是第二个目标更令人满意。
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下的总拨备是由实际发生的专项拨备和一般准备所组成,公式为:
gene_pro=α△credit+βcredit-spec_pro
式中:0≤α≤2.5%,0≤β≤1.64%,gene_pro是一般准备,spec_pro是专项拨备。α代表潜在损失,是由西班牙银行业1986 ~ 1998年间的数据来确定的贷款总体损失的长期平均估计;β代表整个贷款周期或商业周期的平均专项准备,它是每类贷款组专项准备的历史平均值。不同类型的资产的系数分别为:无显著风险(a=0%,β=0%)、低风险(a=0.6%,β=0.11%)、中低风险(a=1.5%,β=0.44%)、中等风险(a=1.8%,β=0.65%)、中高风险(a=2%,β=1.1%)、高风险(a=2.5%,β=1.64%)。另外,对一般准备还设立上限值来防止动态拨备的过度积累,不超过贷款潜在风险暴露的125%。
由累积而来的拨备成为一般基金(Generic Fund),其α设定在0.33% ~ 1.25%。由于2004年一季度许多机构非常接近上限,所以从一般基金中释放了140亿欧元,这些被释放的拨备并不是作为利润而是作为储备。在2004年随后的季度中,更多的机构达到了一般基金规定的上限,而且信贷年增长超过25%,总拨备与信贷比从2004年的2.5%下降至2007年的2.2%,这一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无任何参考也没有相似制度的动态拨备制度同样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2007年成为显著的转折。随后的西班牙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迅速下降为负值,不良贷款率迅速上升,专项拨备从2007年年中到2010年年底增加了10倍。作为一种预期的反周期机制,累积的基金用来补偿专项拨备的增加,所以一般准备开始下降,但还不足以补偿损失。2009年初的总的拨备信贷比已经超过了2004年的最大值,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西班牙信贷增长的迅速下降。在经济下行期有限使用一般准备可以由金融机构的审慎行为和监管当局所发布的指南(即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出限制利润分配的意见)来解释。
2009年的改革着手于两方面:一是缩短不良贷款中预期损失识别时间;二是更恰当地使用抵押来测算损失的严重性。前者表明更高要求的损失识别,后者减少了拨备的努力。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形势迅速恶化,除了一些最具清偿性的机构,批发性融资几近枯竭,这对西班牙的储蓄银行影响甚大,一系列合并产生。在此情形下,市场约束要求增加资本金,而且审慎起见,也不会一直使用一般准备来分配更多的利润。因此2010年总拨备与信贷比增加到5.7%,完全失去了拨备反周期机制的作用。2012年,随着危机的加深,拨备的性质发生显著改变。不动产资产被批准的特别拨备包括不动产投资组合的“新的一般”准备逐渐在实践中消失。
三、对西班牙实施动态拨备制度的反思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堪与1929 ~ 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相提并论,再加上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在这样双重危机背景下,我们不能对一项制度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可能指望构建一项完美的制度来抵御任何金融危机,这是不切实际的。不过,结合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的十多年实践,不难看出该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解决。
      首先,动态拨备可以在经济状况良好时期帮助创造缓冲垫,但是在经济过度繁荣期间并不能阻止信贷增长和房价上涨。也就是说,经济过度向好,足够大的繁荣时期,额外的拨备对信贷供给的影响只是边际的。其次,西班牙的动态拨备体系属于规则为基础的,并允许一些相机抉择的成分。尽管西班牙银行有一套完整的和可信的信贷和不良贷款数据集,而且是基于长期信用登记,不过从预期和实际系统运行的对比可以看出,其难度在于“事前”校调周期。这也是在制度实施中曾几度改变原有规则的原因。再次,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像预期的那样,累积的拨备开始用来平滑总拨备的影响,但当市场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而过度的利润分配并不恰当时,一些金融机构惊慌失措,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这表明在经济恶化时期,与储蓄银行合并带来的叠加影响导致拨备的急剧增加,这种逆转形势与动态拨备制度所预期的反周期趋势完全相佐。最后,根据国际相关会计组织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动态拨备制度在银行财务制度透明度方面有待改善。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所多计提的拨备会使得利润减少,银行机构的这一自主性该如何给投资者解释尚且不清楚。
2011年欧债危机的恶化导致了来自欧洲银行业重组的巨大市场压力,这最终使得欧盟当局决定将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但是,动态拨备并没有被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认定为资本,因为欧盟尚未对动态拨备做出统一的定义,这也使得对西班牙反周期监管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而欧洲的实际情况是,在金融危机中期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给市场带来压力,这似乎与反周期政策不相容。
四、结论与启示
西班牙银行所实施的动态拨备制度是在全球最早实施的一项创新制度,时至今日它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与其他实施该制度的国家相比较有经验。当然,在借鉴经验的同时需要找出其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
自2000年7月实施以后,尽管所累积的动态拨备总量在危机开始时为减少损失提供了一些回旋余地,但随着金融危机冲击规模的增大,在金融危机结束前缓冲已被用尽。金融危机开始阶段,拨备的显著增加严重地限制了经济下行期间的反周期效应。不可否认,该制度在金融危机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累积的资金为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便利,但却给下一步应对金融危机没有留下任何缓冲余地,从而增加了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和相关的成本。另外,反周期工具的设计应该是规则导向还是相机抉择,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结论。规则虽好,但需要事前周期的校调,也需要当局的可信承诺,不过这一点可能不太现实。因为金融危机的进程无法准确把握,即使预测准确,应对信息也会有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仍然需要相机抉择。最终结果是,相对于规则的制度,在相机抉择的情形下,更容易出现同样的偏见,即在繁荣时期过度自信,在萧条时期过度悲观。研究表明,规则是刚性的,具有导向功能,相机抉择更具有缓冲功能。原因在于,相比于设计针对不同周期类型变化都稳健的事前反周期政策而言,决定缓冲水平并在不同经济周期条件下能够保持要容易得多。最后,反周期监管政策工具和加强银行的财务报表透明度同等重要,任何以牺牲透明度为代价而强化反周期机制都不是解决之道。
就中国而言,银监会于2011年发布了于当年1月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该办法在总则中提出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但这一动态和前瞻存在很大的灵活性,赋予监管当局相当大的相机抉择的操作,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宏观经济或者是贷款总量这些指标,还包括一些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等,而且只是根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这两大指标,这无疑增加了监管当局操作的难度。另外,损失准备仅是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因此还很难估计该办法究竟有多大的前瞻性。
所以,中国动态拨备监管框架的构建仍然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不过不能照搬西班牙的模式,因为西班牙的制度本身就存在不足,而且其优点也不适合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国家的实际国情,这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需要与中国的监管制度相适应,二是需要着眼未来趋势,包括中国监管体系可能的改革方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改革趋势,努力做到与之接轨。
【注】本文受广东省自科基金项目“广东发展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研究”(项目编号:S2012010008811)的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怀珍.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2;2
2. 刘志清.动态拨备制度的国际比较和技术分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2011 
3. 徐明东,肖宏.动态拨备规则的西班牙经验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财经研究,2010;10
4. Fernandez de Lis, S., A. Garcia-Herrero. The Spanish approach: dynamic provisioning and other tools, in Towards a New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edited by D. Mayes, R. Pringle, M. Taylor. London: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2009